汉语大全>随笔作文>心情散文随笔

心情散文随笔

详细内容

'

心情如羽毛,每天都掉落。那么,你该如何写好心情随笔作文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心情随笔作文,希望你喜欢。

心情随笔作文篇一

小时候,单纯地以为人只有两种心情:开心抑或伤心。

那时候觉得伤心是最让人痛苦的一种心情,伤心时会嚎啕大哭,会歇斯底里。

长大后,才发觉原来在开心和伤心之间可以派生出许多许多不同的心情,其中有一种叫无奈的心情会让人感到挫败,感到无力可施,是一种比伤心更让人沮丧的心情。

伤心,大多是因为经历了最令人失望、最糟糕的事件后产生的一种痛楚,因为经历了最失望、最糟糕的事件,因此也意味着以后所发生的总会比现在所经历的要好,因此你有理由对明天充满信心。

太阳或许会被乌云遮挡,或许会下山,但注定还是会冉冉升起。所以,伤心所带给人的痛是尖锐的、直接的,同时也是短期的、暂时的,痛过以后会复员、会不痛。

而无奈却是对生存状态,对某些事件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一种无力可施。这种痛,或许不如伤心来得尖锐,但却是深刻的,是持续的!我苦笑着,我挣扎着,却发现没有用,一切都是徒劳,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不,应该说是更深刻的认识,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发现了世界的残酷,发现了很多东西不是你可以掌握,可以驾驭的。无奈,随着长大越来越频繁的被我所体会。

还记得年少时曾轻狂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曾幼稚的认为自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那时候,不会无奈也不懂得无奈;那时候,心情总是很纯粹,即便是痛也是最直接的痛。然而,生活却在一步步地告诉你,其实有很多准则、很多习惯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约定俗成的,你可以不喜欢,但你必须遵守。很多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注定的,你不可能违背天意,你也没有能力去撼动命运,你只能无奈,只能让一种痛在心中蔓延……

其实,如果你能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相对超脱的心境去看待无奈,你会发觉其实无奈也并不很可怕。

既然不能改变,就试着换种心态、换种方式去接受;既然注定要接受,就让自己带着微笑去接受。整日沉浸在无可奈何的痛楚中,你会感到更无奈、更痛楚。

也许,在无奈中微笑,你会体会到无奈所特有的那种怆然的美,会发觉无奈教会了你平和,无奈让你变得成熟!

心情随笔作文篇二

每每说到“孤独”这个词,总会想起很多年前在云南看到过的一个情景。

那是从昆明到畹町的路上,记不得是哪一段了,总归这一程要经过大理、思茅(现在的普洱)、楚雄等地区,沿途都是高山峻岭,大客车要开三天三夜,一个人坐在铁皮车上,咣当咣当地无所事事,窗外的风景看多了,便也厌了。最有趣的,莫过于看天上的云,从这个角度看像一只白象,几个小时后,转到另一个山头,又看到这朵云,便像一座菩萨了。偶尔会看到对面的山腰上有一户人家。木板的房子,屋后两三株火红的攀枝花树,屋前几分菜地稻田。更偶尔的,会在客车经过的某个弯道上,突然冒出来一个蜷坐着的少年,茫茫然的,支着个脖子,不知道在等待什么,此前此后,数十公里,竟无人烟。

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将要做些什么?

以后,往往在一些很突兀的时刻,我会油然想起这个蜷坐着的少年。一丝没有由来的担忧,跟一个没有由来的人儿一样,如一道淡淡的阴影时隐时现地尾随在我的旅途和往后的日子中。

在三十岁之前的某一段时间,我突然喜欢上了热闹的迪厅,越是热闹,越是喜欢。

站在那群染着一头黄发的十八、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中间,尽管也只比他们大了七八年,我却感到青春的枝叶正从我的身上哗哗地落下。这一刻,我会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这种小小的孤独,其实是很私人的,其实与别人无关,与生活无关,与哲学的孤独和历史的孤独都无关的。它仅仅是一种偶尔会发作的病。

在变幻的灯光,迷离的人影中,在摇滚乐的惊涛骇浪中,人如一叶孤舟,摇摇晃晃地飘向一个离现实如此遥远的彼岸。你甚至不能给自己一秒钟的宁静,否则,你就会被现实拉回到你自己。正是在这样的一刻。我才刻骨地感受到,人为什么总是在音乐中显得那么脆弱和易感。

在这个现代的都市中,我们的孤独只因为我们彼此敌视,互怀戒心,只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

摇滚并不能拯救什么,它只是让你忘却和逃避,在乐尽人散之后,摇滚所剩下的,便只是一堆茫茫无边的孤援。如同那个安徒生童话中的小女孩,她划完了最后一根火柴,风越来越大了,雪淹没了整个城市,但上帝还没有来。

传染到我的生活中,便是超乎寻常的激越以及短暂激越后的沮丧。“我的文章,偏要如骨刺一般,鲠在某些人喉间,让他们难受。”在那个时期所写下的文字,无一不浸染上了这份偏执和淡淡的哀伤。

雅典人苏格拉底说,唯有孤独的人,才强大。

法国人卢梭说,恶人才孤独。

德国人尼采说,孤独,你配吗?

中国流行歌手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到了生活日渐稳定之后,我才渐渐从这样的骚动中逃离出来。这些年来,我一直被看成是一个“成功男人”,每天西装革履,出没于各种金碧辉煌的高档场所,每天与趾高气昂的大小企业家、老少政治家们高谈阔论,切磋交流。每天把时间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包分发给大街上的每一个人,每天忙忙碌碌地会面、出书、讲座、赴宴......

我知道,我其实并不热爱这样的生活,甚而竟还有点厌倦。但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支付出所有的青春和热情,都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份世俗的肯定,而一旦得到了这一切之后,却突然地发现,要摆脱它却比攫取它更难。于是便偶尔地会非常怀念过去那种焦躁不安的“迪厅时光”了。

然而我又隐约地知晓,青春的孤独、成年的孤独、中年乃至老年的孤独,都是一些症状不同的疾病。每一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孤独。你无法返身拾回你的过去了。你必须沉浮在现在的时光之河中,捞取另一份生活的感悟和失落。

我想,现在这样的时候,或许是中国自“五四”以来,道德界最孤独的时代。许多年前知识阶层以身相许的理想如同失踪的星辰无迹可寻,在一个时时处处以金钱来衡量存在价值的大商业年代,当我们把双手举过头顶,当南回归线的阳光直射我们的双眼,当暖味的都市气息如亚热带的青藤般缠绕住我们,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所谓的“孤独”,竟会显得那么的做作和矫情。就如同我此刻在电脑前漫无边际地打下这些汉字一样,其实我的内心却不清楚到底要向谁倾诉一些什么。

我真的并不十分地知道:我们为什么孤独。

此刻。我正坐在大运河畔的一幢29层高的写字楼里写字。暮月下的晚风在都市的高空中飘摇而过,在并不严密的窗户上击打出一声声微微的呼啸。窗外,夜灯如蛇,蜿蜒百里,沉睡中的都市如一头孤独的怪兽。

身后是喧嚣红火的尘世,眼前,通往孤独的小道上,正大雪弥漫。

的确,所有喧嚣的事物,包括喧嚣的人生,都是很孤独的,无非,我们并不感知。

心情随笔作文篇三

几年前,我有两家经常光顾的私藏服装店,在同一条路上,相隔不过步行五分钟的距离。

一家店的老板是个学服装设计的高冷妹子,对人爱理不理,价格挺贵,很少在店里,留个同样话少的小姑娘看店,据说是家里亲戚,一脉相承高贵冷艳,很少主动招呼客人,只冷冰冰报个价格。店堂布置其实挺有特色,极简性冷淡派,摒弃一切饱和色块,一进门就让人清心寡欲节制得不行,配上满屋子山本耀司风格的衣服,用料讲究、创意十足、剪裁巧妙而且十分实用。

平心而论,这家店很有特点,但是门可罗雀,我很为店能开多久担忧,要是关门了,我就少了一间可以挑衣服的私藏,这里即便贵点,也好过商场里很多国内外差异巨大天价而莫名的品牌。有一次,中奖般赶上老板在,作为买过几件衣服的老客,她也不太好意思完全扮冰雪皇后,我很小心地问,要不要适当做些活动或者宣传吸引更多的客人。

她扬着鲜艳欲滴的红指甲——这好像是她身上唯一的饱和色,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服装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吸引那么多不相关的人干嘛。

听起来也对,不是有个词叫“饥饿营销”吗?可我总是隐隐觉得,“饥饿营销”是拥有足够多的支持者之后的择优选择,顾客基数不够再搞“饥饿营销”,结果就真的饿死了。

我也明白,每个文艺女青年心目中都有个服装店梦,或者咖啡馆梦,都是极度自我的梦想,但是,在我有限的经历中,那些生意好的看似个性十足的品牌或者店面,无一不是特色化商业运营的成功案例,离开可行性完全拼个性,往往生存不下去,又何谈“自我”。

只是,这些道理,很多致力于“小而美”产业的女文青起初都听不进去,在她们心里,个性压倒一切,不性格毋宁死。

就像做人一样。

我忧心忡忡地走出这间店去街角的另一家,两家店简直就是南辕北辙的经典案例。

街角的这家店一派活色生香的暖艳,冬天暖气开到最大,大到让人误以为夏日近在眼前,兴兴头头采购春装新款;夏天冷气开到最足,足以卖出刚上市的秋装,还能预售掉产品杂志上的冬装新款。老板招牌一样穿着店里的衣服,熟稔地招呼每位顾客,问起家里的孩子或者狗,不过挑衣服得预约,理由是同一时间接待太多的顾客影响服务质量。

这家店的衣服不见得多有个性,很多非常大众的款式,甚至个别服装称得上俗艳,看上去根本卖不掉的样子,所以,我对老板最大的好奇心是:那些看上去卖不掉的衣服最终都到哪儿去了?

某个顾客稀少的下午,我捱到店里最终只剩下我一个客人,指着衣架上我不喜欢的衣服问她:“这些衣服谁会买呢?一点都不好看。”

老板微笑:“当然有人买啦,你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不喜欢,卖衣服的大忌是自以为是地卖自己喜欢的款式,不考虑顾客的需求,我又不是川久保玲或者王大仁,随便披块布都有人买账觉得时尚,没有那个资本不能随便讲自我。”

我瞥了眼她的桌子,上面放了本帕科·昂德希尔的《顾客为什么购买》,这本零售业的圣经我自己看是因为在媒体负责商业广告运营,我第一次见到一家不大的服装店店主愿意花这么大心思研究购买心理学,而这些年,我身边很多朴素的人,给了我很多朴素的惊喜和钦佩。

我忍不住问:“难道衣服不是非常自我的选择吗?”

她一边整理衣架,一边慢悠悠地答:“衣服和人一样,既要有敢做自己的胆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资本。不是你觉得自己有个性就有个性,要世界承认你有性格才真是有性格,不然,自我给谁看呢?没有坚持自我的资本,就老老实实做家普通店,卖点大路货,逼格不是装出来的,得真有实力才行。至少现在,我卖不了那么有个性的衣服,这是我开倒了一家店之后的心声,不想我第二间店也倒掉。”

三十多岁的老板,原来二十来岁也开过一家只卖自己喜欢的服装店,很不幸地倒闭了,现在这个,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第二家店,生意红火。

坦率的说,我很清楚,自我与自由都是奢侈品,非常昂贵,需要强大的资本后盾与心理建设,如果没有,安安稳稳做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装逼摆酷,也是自知之明。

就像这家店的老板,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以及顾客定位和喜好,到了一定年纪,不再不切实际地任性,倒也生活得周全。

而安稳的普通人,可能意味着要卖自己并不喜欢的衣服,忍受不热爱的工作,忍耐矛盾重重的婚姻,有些无法脱俗的趣味,不能想走就走的旅行,很多普通人,包括我自己,都想着怎么打破现状,做个更好的自我,只是,破局既需要勇气更需要资本,世界上有太多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希望在平凡的框架里做出不凡的改变,希望赋予“自我”更多耀眼的光环,只有胆量,没有资本,越是努力折腾,越是杀伤力大。

既要有敢做自己的胆量,更要有能做自己的资本,的确是生活平顺的哲学。

后来,高冷妹子的店开不下去,转让给暖艳老板,成了她更加红火的第三家店。

或许,就像笛安说的,从一开始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到明白自己的天赋其实只够做个不错的普通人,然后人就长大了。(文/李筱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