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染布的文章
详细内容
篇一:《人生觉悟点滴文章自己写》
人生大手笔,写改大文章;走过万里路,目标在前方!
写的:
人生大学深似海,技识学用荫徒孙;曲折路途多艰险,悲喜淡定智不昏;
弟妹学好志无移,书读快慢齐谨尊;若遇伯乐虚心请,最多时刻问自君;
人情冷暖如浮云,骑驴倒走观过村;天际一鹏阳空展,成就今生胜往鲲!
二十七岁才读书,十年苦学成三苏;政坛打拼血与泪,文章大业何人输?
东北卷起千堆雪,江南满眼留春色;壮士聊发少年狂,豪迈文章补天缺!
大江东去天雨回,哲人远学大业归;隐忍一生成一发,光阴梭走志向随;
乱世操守更重要,随波逐流绝不追;兢兢业业持之恒;水滴石穿终大为!
隐为有用,学为所行,专心做事,低调潜能!学以致用,破重则立;创原展新,前远光明!去道留德,学万用一;专物只事,深不可及。隐忍一生,成功一发;兢兢业业,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终将大成!法自然,破自然。隐于市,为上市!
愿我后辈,互勉共进;处人做事,低调潜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齐比龟兔,大业终成!安立现状,只步不前;思行懈怠,积弊日渊;暮气丛生,积重难返;不惧风险,攻坚克难;不惑乱象,抱负一贯;永勇挺进,持之以还!
改的: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壮年未老,不误我,志向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细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青山,倚天无数开崖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倾尽全学。
书生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夜饮江边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人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栏听江声。志向此生跟我走,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千帆身边停,功成靠余生。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学度几省。君子不曾空梦,今古成名。如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苦读风尘路,今日沉积皖西。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清颍东流,明目断、千帆明灭。游学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不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忆此生、长向别离中,清晨发。
一尊酒,淠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欢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正路执奇,事是创新。学途忌讳,知识弥贫;文深笔利,用时不昏;假多伎巧,万物滋生;先贤招彰,五彩纷呈。有为自化,动静自正;专业自富,渊识自朴。境安易持,未兆易谋;景脆易泮,事微易散。为于未有,治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谨为无败,慎执无失。吾辈从事,常几成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行欲不欲,贵得稀货;执学不学,复常所过。引生万物,超常修为。
修善于身,其德乃真;修善于业,其德乃余;
修善于亲,其德乃长;修善于邻,其德乃丰;
修善于后,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业观业,以亲观亲,以邻观邻,以后观后。
欲知后世,以此善远。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象。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上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天下有律,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是,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太知足,咎莫大于过欲得。
故知不足,常进矣。
为学日益,为是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
积渊识破宇宙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积破旧秩序
反者律之动,弱者是之用。
天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律,勤而行之;
中士闻是,若存若亡;
下士闻路,大笑不笑,不足以为学。
故建言有之:明是若昧,进律若退,夷路若颣,学隐无名。
夫唯是,善贷且成。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关于蓝染布的文章}.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上德若谷,大辱若白,广德不足,建德难偷。君子镜于人而不镜水!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蓝染布的文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婴时。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质朴。朴散则为器,上人用之,则为识长,故大智不割。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器晚成。大辱若白,大隐无名。
流丸止于瓯臾,流氓止于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离而不忘者极智。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人离娄山,因有英烈决战而精力益增其前冲;情归板桥,因有记忆滴漏而泪痕益增其向往!
篇二:《第六课蓝白之美》第六课《蓝白之美》教学设计
篇三:《第6课蓝白之美》蓝白之美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印染花布——蓝印花布的介绍、赏析和审美实践的课程。本课通过大量的图文,详细地介绍了蓝印花布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独特的图案纹样、制作加工工艺。本课充分展示了蓝印花布淳朴素雅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其在纺织印染的发展中,广泛吸收剪纸、木刻、刺绣等其他民间艺术而形成的丰富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蓝印花布“刻、浆、染、刮”的工艺过程,认识蓝印花布中纹样的创意方式,分享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并创造出具有个人审美体验的蓝印花布作品,体验民间艺术的淳朴之美。
一、教学路径
欣赏——全面赏析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探求这些图案纹样的组合规律;了解图案纹样的寓意文化,讨论图案中视觉的形式美感。
了解——了解蓝印花布的起源、传说;了解蓝印花布基本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理解蓝印花布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文化意义。
应用——展示和欣赏由蓝印花布制作而成的各类产品;体验这些产品的实用价值、视觉感受和审美情趣。
体验——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流程;或采用多样的替代方法模仿制作“蓝印花布”,体验蓝白之美。
创造——理解传统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风格特点;结合现代审美感受,创造具有现代装饰元素的蓝印花布纹样。尝试更多蓝印花布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作品,使蓝印花布淳朴、素雅的视觉美感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前一课时为欣赏、了解、体验;后一课时为实践、制作、创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领会其图案纹样的变化及特点;了
解蓝印花布的应用发展。
技能目标:了解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体验制作过程。
情感目标:从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和蓝与白的色彩之美中体验其淳朴、素雅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寓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领会传统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特征与变化。
教学难点:富有创意地设计、制作蓝印花布作品。
三、教学准备
蓝印花布的图片资料;蓝印花布实物;蓝印花布应用产品实物;白布、靛蓝染料等与蓝印花布相关的材料;替代方法的相关材料。
四、教学的内容要点
1.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纺织印染技艺,源于秦汉,宋代之后开始兴盛起来。关于蓝印花布的传说: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一次他们晾在树枝上的布被风吹走,正好落在一堆蓼蓝草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草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蓝青色的花布,由此他们发现了靛蓝的染色性。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发明了靛蓝的印染方法,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过去蓝印花布也称为“药斑布”,实际就是在用蓼蓝汁药用治病时,残留在衣服上给人们的启发,继而发展成著名的蓝染工艺。
2.传统蓝印花布的基本纹样:其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些纹样还大量借鉴了剪纸、年画等传统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或风格。这些图案纹样可大致分为单独纹样、连续纹样、适合纹样几种。纹样大多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如狮子滚绣球、凤栖牡丹、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等。这些纹样寓意丰富,造型十分优美。在纹样的构成中常常采用植物、动物、人物相互穿插的方式,几何纹样也被大量采用。纹样有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
3.蓝印花布纹样图案的艺术特点:蓝印花布的印染方法采用“灰缬”的方{关于蓝染布的文章}.
法,它与其他的蓝染工艺,如蜡染、扎染、夹染不同,是采用“灰浆”防染的工艺方法。其艺术效果除了染色之外,主要是由起花的花板刻制工艺有关。蓝与白成为蓝印花布独有的色彩,加上独特的纹样一起形成了对比分明、清新明丽、古朴敦厚的视觉感受。{关于蓝染布的文章}.
4.蓝印花布纹样题材的文化特色:蓝印花布来自民间,其题材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气息,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吉祥图案,多采用隐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人们憧憬美好事物的理想和信念,无论是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蓝印花布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
课前查阅有关蓝印花布的相关资料。查阅重点:蓝印花布的产生发展历史,蓝印花布的工艺特点,蓝印花布的印染纹样,应用于不同方面的蓝印花布制成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蓝印花布的应用等等。在查阅资料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各自查阅部分内容,再相互交流形成完整的资料。带着问题查资料:1.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蓝印花布能够如此广泛地在民间流传?
二、交流与探讨
展示各组查阅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寻找蓝印花布纹样图案的艺术特点,体会与了解传统图案中的吉祥寓意和民俗文化,探索拓展蓝印花布的应用途径与方法。
三、创意与制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找出可以替代蓝印花布工艺的简易方法,制作一幅替代的“蓝印花布”。一方面要体验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另一方面要领会蓝印花布中纹样图案的艺术意味。更重要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提炼蓝印花布中的艺术元素,并结合这些艺术特色尝试创意新的图案纹样。
四、传统应用与创意应用
欣赏蓝印花布传统的应用物品,尝试开发新的应用方式;将蓝印花布的应用艺术化,即以展现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质为创作主题,利用不同的展示形式,呈现蓝印花布新的视觉效果和表现风格。
教学评价建议
一、在本课教学中,可以从蓝印花布的传承和生产工艺进入;继而重点引导学生赏析蓝白纹样中的形式美、工艺美,以及图案的文化意义;尝试用现代视觉元素与传统图案元素结合的方式,进行再创造,深入体验民间艺术之美。
二、在作业设计中,需要保持蓝印花布纹样特征、色彩特征,并在此前提下进行再创造,尝试多种方法,创设新的视觉体验。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传说,领会图案纹样的变化和特点。
2.尝试模仿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合作完成蓝印花布作品。
3.体验蓝印花布淳朴、素雅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寓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素雅的艺术美感及文化寓意。
2.模仿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合作完成艺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蓝印花布面料、现代机印的布料、蓝印花布制成的实用物品。
学生:白色油画棒、颜料、毛笔、铅画纸。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师:今天是一节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布的印染。展示4~5种现代纺织印染工艺的布料并做简要的工艺说明,重点强调现代纺织印染工艺的特性。提问:有谁知道一种简单而又古老的印染方法呢?
导课活动:取20厘米见方白布一块,折叠后用细线局部扎紧,放入调制好的染料罐中浸染。取出,解开,观察染出的图案,集体讨论染后的变化和视觉感受。
2.欣赏、了解蓝染的传统方法及其历史。
(1)师:刚才我们自己染布的方法叫“扎染”,也叫“绞缬”,是传统花布印染工艺中的一种。有谁知道蓝染花布是怎样由来的吗?
(2)讲解传统蓝染工艺的传说和发展过程。提问:为什么会用蓝色来印染这些布呢?蓝色和白色的结合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视觉美感?
(3)讨论蓝、白色调的视觉特征,以及蓝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象征。除了文化寓意和审美需求以外,用蓝色还有什么客观因素吗?教师讲解靛蓝染料的来源和应用,并介绍蓝印花布及其工艺过程。
3.蓝印花布中纹饰的造型特征和寓意。
(1)展示各类蓝印花布的作品,学生欣赏、思考并讨论蓝印花布纹样的内容与寓意。
(2)观察和欣赏蓝印花布纹样,寻找和讨论其中的纹样特点。如点状形态和蓝白对比的纹样构成,形成了简与繁、疏与密的节奏关系与整体效果。
(3)将蓝印花布的纹样和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创作与实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关于蓝印花布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让蓝印花布更好地融入今天的生活中呢?在纹样的设计上我们又能有怎样的创造呢?
(2)作业要求:运用8K铅画纸,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对纹样的理解,用蓝印花布的纹样特点设计一幅完整的印花纹样作品;以白纸替代白布,白色油画棒替代防染浆、群青色水粉替代靛蓝染料,完成一幅仿制的“蓝印花布”作品。
5.蓝印花布作业的展示和再审美。
(1)将完成的作业首尾相连成类似布匹的长幅,再用竹竿挑高成垂弧状,全班的作业形成多条重复的垂弧完整展示。
(2)感知和体验完整作业的展示,分组讨论其视觉特点和艺术美感,并简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6.课后拓展。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文化中,还有什么是和蓝印花布在视觉美感上有着相类似的工艺美术或物品呢?(如青花瓷)这些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和审美体验呢?
相关链接
篇四:《拉奥孔读书笔记》读《拉奥孔》
钱钟书
一在考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过程里,我们的注意力常给名牌的理论著作垄断去了。当然,《乐
记》、《诗品》、文话、画说、曲论以及无数挂出幌子来讨论文艺的书信、序跋等等是研究的中
心;同时,我们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研究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
只能算作者表了个态,对理论没有什么实质性贡献。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戏曲里,
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含蕴着很新鲜的艺
术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表彰。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小东西不成气候,而且只是孤
立的、自发的见解,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不过,正因为零星琐碎的东西易被忽视和
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简单见解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本。再说,我们孜孜
阅读的诗话、文论之类,一般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论系统。不妨回顾一下思想史罢。许多严密
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已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
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
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利用的材料。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
段思想。脱离了系统的片段思想和未及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彼此同样是零碎的。所以,眼
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那是一种粗浅甚至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疏忽的
借口。
试举一例。前些时①,我们的文艺理论家对狄德罗的《关于戏剧演员的诡论》发生兴趣,
写文章讨论。这个“诡论”的要旨是: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惟妙惟肖地体现所扮角
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中”,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于外”(cestle
manqueabsoludesensibilitequipreparelesacteurssublimes);譬如逼真表演剧中人
的狂怒时(jouerbienlafureur),演员自己绝不认真冒火发疯(etrefurieux)②。这在
十八世纪欧洲并非狄德罗一家之言,且撇开不谈。在古代中国,民间的大众智慧也早觉察那
个道理,简括为七字谚语:“先学无情后学戏”③。狄德罗的理论使我们回过头来,对这句中
国老话刮目相看,认识到它的深厚的义蕴;同时,这句中国老话也仿佛在十万八千里外给狄
德罗以声援,我们因而认识到他那理论不是一个洋人的偏见和诡辩。这种回过头来另眼相看,
正是黑格尔一再讲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转折点:对习惯事物增进了理解,由“识”(bekannt)
转而为“知”(erkannt),从老相识进而为新或真相知④。我们敢说,作为理论上的发现,那
句俗语并不下于狄德罗的文章。我读莱辛《拉奥孔》的时候,也起了一些类似上面所讲的感想。①这篇文章是196x年写的。③我所见到这句话的最早书面记载,是嘉庆21年(1816〕刻本缪艮辑《文章游戏》2编
卷l汤春生《集杭州俗语诗》,又卷8汤诰《杭州俗语集对》。这句“俗语”决不限于杭州,
我小时候在无锡、苏州也曾听到。④《精神现象学》(phaenomenologiedesgeistes),霍夫迈斯德(j.hoffmeister)校
订本28页;《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雷克拉姆(reclam)《万有丛书》版第1
册21页。参看纽曼(j.h.newman)《赞同的规律》(thegrammarofassent),彭士·沃茨(burns,
oatesandco.)版74-5页论“出于一般概念的赞同”(notionalassent)和“出于真切认识的赞同”(realassent)。二《拉奥孔》里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套语常谈了。
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koerper)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handlungen)
或情事①——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就引
陆机有关“丹青”和“雅颂”分界的话:“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②邵雍《伊川击
壤集》卷一八里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
(《史画吟》;“画笔善于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
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诗画吟》)。但是,莱辛不仅把“事”、“情”和“物”、“形”
分别开来,他还进一步把两者和时间与空间各自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
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niemehralseinen
einzigenaugenblick),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nurauseinemeinzigen
gesichtspunkte)③。我们因此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引《国史补》:“客
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卷二
一四引《卢氏杂说》记“别画者”看“壁画音声”一则大同小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
一七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从那简单一句话里,
可见他对一刹那景象的一面观的道理已稍微觉察。“止能画一声”五个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
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
声出树难”;“三声”当然出于《宜都山水记》:“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
沾衣’”(《艺文类聚》卷九五引)。诗意是: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
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只等于说图画仅能绘形而不能
“绘声”。他写“三声”,此中颇有文章: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
(nebeneinander),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nacheinander)④,所谓画“一水”、“两崖”易,画
“一”加“两”为“三”的连续“三声”难。《拉奥孔》里的分析使我们回过头来,对徐凝那
首绝句、沈括那条笔记刮目相看。一向徐凝只以《庐山瀑布》诗两句传名,也许将来中国美
学史会带上他的姓名的。
西方学者和理论家对《拉奥孔》的考订和辩难,此地无须涉及。这本书论诗着眼在写景
状物,论画着眼在描绘故事,我也把自己读它时的随感,分为两个部分。①《拉奥孔》第16章,李拉编《全集》第5册115页;参看第15章,114页。②马国翰辑《陆氏要览》、严可均辑《全晋文》里都没有张书所引“丹青之兴”这一节。
③《拉奥孔》第3章,28页。
④《拉奥孔》第15又16章,114-5页。三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中国古人常讲。举几个有意思的例。苏轼《东坡题跋》卷
三《书参寥论杜诗》记参寥说:“‘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
就尔!”陈著《本堂集》卷四四《代跋汪文卿梅画词》:“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
‘暗香’来往尤难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张岱《琅
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
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故诗
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值得注意的是,画家自己也感到这个困
难。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世说新语·巧艺》第二
一:“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董其昌《容台集·别集》卷四:“‘水作罗
浮磬,山鸣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按非李白句,
乃僧灵一《静林精舍》诗)。程正揆《青溪遗稿》卷二四《题画》记载和董的谈话:“‘洞庭湖
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予曰:‘画也画得就,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