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

详细内容

'【篇一】诗词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试论古诗词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淀,鉴赏能力的训练,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在背景中激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产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露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

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

【篇二】诗词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古诗教学的体会

题目:

作者:莫书华

单位:廉江市高桥镇第一初级中学时间:学论文古诗教学的体会2009年9月

古诗教学的体会

廉江市高桥镇第一初级中学莫书华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很多千古传诵的佳作。因此,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接受情感的熏陶。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作为一种抒情性文学作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典雅、形象、含蓄等等,加上年代久远,生活环境的改变,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古诗自身的文体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在多年的古诗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读、背、想、解。

首先是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语言属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对朗读的重视。而古诗更应如此。比如范读,感情色彩浓烈的范读能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帮助学生对诗进行理解和体会,而且也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此外,指导学生朗读也很重要。指导时要强调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诗的音乐美感。如杜甫的《望岳》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时应注意节奏,还应注意声音的高低、缓急的变化,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体验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此外,在朗读时,要求学生通过联想、体会,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形象美和情感美等,逐步地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这种语言艺术的精髓。

其次是背,虽然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但背诵对于古诗教学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古诗背诵并非单纯死记一些语言符号,而是引导学生来识记美词佳句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文学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一首古诗要马上理解其主旨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背下来随时咀嚼,随时感受其美妙的意境和深长的意蕴。

再次是想。除了在教学中强调诵读外,我们要抓住诗的形象美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手法去指导学生解读诗歌。古诗也是通过语言构建形象,通过形象来揭示意蕴的。“自古诗画一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在诗中,诗在画中。而形象性的教学方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此,我们可以一边解读,一边画。学生一边看,一边理解,一边想象。将学生带进一个画的世界里,形象而生动地感受诗的美。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简直就是一幅春景图。我们不但看到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也感受到了诗人钟情自然山水的生活情趣。我每次讲授这首诗时,都会在黑板上画上这幅充满诗意的图画。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都是一幅幅形象生动而富于意蕴的图画。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自己画,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直觉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是解。古诗和现代汉语相比显得比较晦涩,需要我们解读才

能懂得古诗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去解读古诗。古诗中,特别是绝句和律诗,大多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用词精确形象。其中有不少诗句中关键词或能翻出新意,或能增添情趣,或能增强形象性,或能统领全篇。如《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一句成为全诗的重心,提示全诗的主题。而“独”字则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孤高傲岸的鲜明个性。而前三句中的“飞鸟绝”、“人踪灭”、“孤舟”等表现力强的关键词则为后句作出有力的铺垫。关键词是开启诗歌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把握住它,诗人就会将诗的美妙的形象意蕴展示在我们面前。又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回大地时的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色彩鲜明,动感十足,人格化了的春风生动地跃然纸上。所以,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去分析古诗,这样理解诗意就容易得多了。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把握住古诗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内在功能,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想、多解读,古诗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9年9月

【篇三】诗词教学论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三、改变形式,激发兴趣。

给古诗配以优美的旋律,在指导朗读、背诵环节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示,变背诵古诗为歌唱古诗,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篇四】诗词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论文

红旗学校白宝琴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诗词教学论文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

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

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篇五】诗词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

学科:初中语文

题目:如何教学生应对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

作者:株洲湘渌实验学校刘新诗词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株洲中考语文卷从2009年开始,加进了对课外古

诗词的阅读赏析,一般设有两个小题目,分值为3-4分。如果学生平时不加以训练,要想在中考中较好地完成这两个阅读赏析题,获得满分,有些难度。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是突破古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途径。本人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课前打下阅读赏析古诗词的知识基础;第二步是课中掌握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方法

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卷中增加了一道题:课外古诗

词阅读赏析。设计有两个小题(通常是第27、28小题),分值为3-4分。记得2009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收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可“急坏”了,因为我们平时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赏析”这一块做的工作很少。怎么办?在那些复习的日子里,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试着摸索着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这一补还真有成效,以致到现在我都沿用了以下的训练方法教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送走了又几届初三学生,他们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的训练方法是:

第一步课前帮助学生打下古诗词阅读赏析的知识基础

我每教一届学生都会从初一起逐渐输入学生脑子里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初浅的诗歌知识。如:

1、诗歌的种类:①写景诗②咏物诗③咏史诗

2、诗歌的语言: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朗⑤含蓄⑥简洁

3、诗歌的形象:①叙事诗塑造的是人物形象;②抒情诗,往往是作者自己;

③其它的诗描写景和物。

4、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情感和诗歌中描述的图象的有机结合。

5、思想内容:①主题思想②作者感情③社会意义④作品情调

诗歌的特点

6、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③寓情于景④直接抒情

7、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②对比烘托③借用典故④虚实结合⑤善用

象征

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即可。

自己将这些知识归类给学生,要求学生识记好。学生有了诗歌知识作基础,再

讲方法,就易于掌握。

第二步课中教会学生掌握古诗词阅读赏析的方法

中考虽然考的是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但赏析能力是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去培养,

2009年以后我在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不但注重背和默,更注重教学生赏析。如:

1、教会学生从阅读对象中捕捉信息,由物象推知意象。

如了解作者、背景、关键性的词句。捕捉到所需的信息后,就能从物象特征推

知一些意象之蕴意。由信息到大意,由大意到主旨。举纲便可张目,也就基本上把

握了所读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初中古诗鉴赏,考诗歌的主要内容,是重要的

考点。有了这个基础,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难了。

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

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

“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以上的考题,学生如果有了善于捕捉阅读信息的能力,这两道题是可以完成好

的。

2、教会学生选好阅读的角度,找准赏析点。

找到欣赏本首诗歌的切入点,根据阅读对象准确合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如抓住阅读对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来阅读,搞清作者写什么,为什

么这样写,多提出几个问题,开拓阅读思路,为鉴赏好诗歌作铺垫。

如: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答: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

析。

答: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以上两个小题就既考了思想内容,又考了艺术特色。

3、教会学生分析近些年的全国各地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把握中考古诗词常考的

知识点,对点进行训练。如:

常考古诗词的相关文学常识、关键词语的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诗歌意

境的把握、诗歌内容的评价等。

针对所考知识点,教学生赏析步骤:

第一、读懂考题要求,弄清诗歌写了什么。

从内容方面看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诗中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如: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明确:诗是田园诗。其妙在:记叙的虽是平凡的人、事、景物,却表现了一种朴素

的、平淡的、恬静的美。特别是颔联,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

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昂。

第二、读懂考题要求,弄清诗歌是怎样写的。

从表达技巧方面看诗歌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如: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三、读懂考题要求,弄清诗歌写得怎么样。

从语言方面看语言的运用、风格。如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像奇

特。诗词教学论文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第四、读懂考题要求,运用想象,合理补充。

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调动多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诗歌内容。如2011

年株洲中考语文是阅读赏析赵师秀的《约客》,其中要求赏析修辞手法和第四句诗。诗词教学论文

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我下足了功夫,所以我学生完成非常好。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精品,“匠人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诗词鉴赏能力的

提高也不能靠某一招一式,还需要平时课堂内外的积累和训练,最后达到“无招胜

有招”的境界。相信只要你平时教会了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赏析知识和方法,应对中

考中这类考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附:2009-2012年株洲中考语文卷中的古诗词阅读赏析题

2009年: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27.“刺头”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小松顽强不屈或自强不息等的精神。

28.联系韩愈的《马说》,诗中“时人不识凌云木”意为时人不识人才

2010年:

(三)塞上听吹曲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7、“雪”、“胡天”、“月明”、“羌笛”、“戍楼”勾勒出一幅(塞外春天牧马晚归)

图景。

28、守关的军士在没有刀光剑影的戍楼间,吹奏着《梅花》乐曲,乐间如同真

的梅花一样,借风飞遍关山,这种竟境表达了诗人(无法排遣的对家乡思念的)愿

望。

2011年:

(三)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7.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描写了夏季江南特有的景色。

28.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写出诗人久等朋友不至的寂寞心情。2012年:

(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7.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8.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

【篇六】诗词教学论文诗歌教学论文

诗歌教学之我见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歌节奏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