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 :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 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 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 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刘玉丰
教学设计
【篇三】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利用想像、描述等方式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3、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词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检查预习
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学生展示交流资料,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的更全面):
1、作者介绍
2、背景介绍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读,交流以下问题: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讨论交流,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2、写,展开想像、描述词中的边塞风光
教师创设情境:一队人马在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士卒们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他们看见了。。。。。。
(二)、体味下阙的思想感情
1、品,感悟词人内心的情愫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
2、拓,结合范仲淹“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的情怀理解本词的思想感情。
师: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写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情泪思乡爱国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篇四】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渔家傲·秋思》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问题解决与思考
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回顾《天净沙秋思》。这首曲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
【篇五】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25-1《渔家傲·秋思》教案【篇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21jy.
词五首
从容说课
《词五首》的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
《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浯质朴而含蓄,风格清新明快,足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词间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构思美。以拟写电影脚本的形式再现画面美、意境美;以自主品味、合作讨论的形式鉴赏精练的语言、新颖的构思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丁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教学中宜引导学生体味诗情。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
以上两首词安排1课时,通过比较两首问,领略婉约词风。
《渔家傲》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最,抒发了身处边塞《法城子》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前威武的抗金阵容,题制作网页。课堂教学重诵读、徜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背诵词五首。
能力目标
1
2
3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品味五首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鉴赏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领学生鉴赏词作。
3.比较鉴赏法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21jy.
与同一时代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较,这是欣赏古诗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4.描述法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5.供料讨论法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搜索资料制作网页。一篇文章可包括如下资料:诵读录音、作者介绍、背景简介、补注、文本分析、赏析文章、问题讨论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鉴赏《望江南》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词发展到宋代,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
二、资料助读
1.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
温庭筠(公元812~本名歧歌楼妓馆,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的词“多写闺
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2.婉约派: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词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李清照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21jy.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歌颂诚挚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还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词,描写自然景物,轻快活泼,富有生趣。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永遇乐》(落日镕金)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反映了南渡时期背乡离井者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现实意义。
李清照的诗歌留存很少,但从“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断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作家的爱国思想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更加鲜明激烈,对于南宋朝廷苟安半壁的可耻行径,诗人是十分愤慨的。
她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出色的自传体散文,迹,
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动漫flash婉的朗读。
(2)
(3)
2
学生交流,描写一个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一片痴情。“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思妇喜愁相伴的心理活“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转入写景;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肠断白频洲”—句,只见水边一片白频洲。令人愁思满怀。
3.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画,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1)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
(2)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起点评。
示例:镜头—:江楼上,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
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蒙蒙的江面,热切的眼神、渴盼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远镜头:高高的江楼,小小的身影,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淼,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交织前行,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镜头三:夕阳、江水。水天相接,江水悠悠远去,残阳斜铺水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21jy.
镜头四:白颇洲。芳草萋萋,赖花摇曳,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失神无语,愁眉紧锁。
4.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学生白主鉴赏,并自由发言。
示例:
美的语言。美在精练、全语仅仅27字,却写得情韵兼胜。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一种喜
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
归来。这三个字,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再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的构思。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悦、久等不至的焦急、人物
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的“离情正苦”。脉脉水悠悠”。落日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白频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
教师总结:这首词,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还有那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5
错误
郑愁予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学生读诗,并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第二节连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心境;第三节点明涛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蹲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错误”。学生比较《望江南》与《错误》。
明确: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21jy.
6.学生尝试背诵《望江南》。
四、指导学生自读《武陵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多媒体显示相关教学图片和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午(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2.学生自由朗渎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再现画面。
示例l: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春天终究还是弃我而去了。抬头看看。日已高,仍无心梳洗打扮。花开花谢,溪上
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示例2所古
旁边有一只宝鸭香炉,正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后踱进妆台,
4
生1:但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代言,生2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措辞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浓重愁绪作了铺垫和烘托。“只恐”又—‘转,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满腹的愁绪又一次弥漫心头。反复咏唱,一转一深,从而将细腻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生3:这首词抒情方式独特。“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吹花落,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红满
地,春愁满怀,情景交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抒胸臆,一改含蓄为直露,这时情怀使然,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
生4:这首词写愁方法独特。通过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来写愁:“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反映了词人灰暗的心境和阑珊的意绪:“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欲诉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那夺眶而出的泪,是内心万重忧愁的
【篇七】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渔家傲秋思教案25、渔家傲公开课详案25、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执教:城关镇中心学校刘凯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边疆战士生活的艰辛和秋景的萧瑟。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词曲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悟词人功业未立、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及游子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边疆战士生活的艰辛和秋景的萧瑟。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悟词人功业未立、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及游子思乡的愁绪。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词曲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陈星、陈哲-思乡曲)问:刚才你听到的歌的感受?很好,这是一首现代版的思乡曲。
下面请大家静静地用心去再听一首古典版的歌曲,听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歌曲《渔家傲》)。(学生:苍凉、悲凉、伤感、思乡、慷慨、悲壮、沉郁„„)可见,作者在这首歌词里寄寓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