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古代悲情诗人

古代悲情诗人

详细内容

篇一:《2012.02.02中国古代经典悲情人物》

中国古代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至元明清,泱泱近五千年历史,既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更不乏经天纬地的奇谋异士。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众多仁人志士,穷尽一生亦不能实现毕生之抱负,令人为之叹息。

全部七位人物里即有个人血海深仇,也有王朝新盛衰亡,更不泛诡诈的机变权谋,借古而知今,希望七段历史中有你喜欢的人物。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重臣。

生辰不详卒于: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当时楚国太子的太傅,奸臣费无忌在楚王前献谄言,说太子欲联诸侯谋反,伍奢直谏楚王被关进了大狱,太子奔投宋国。

无忌对楚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都相当有才华,必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楚王叫伍奢唤他两儿子过来,伍奢说:‚伍尚为人仁义,他肯定会来;但伍员为人坚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志向远大,他肯定不会来‛。楚王传命给伍尚和伍员,不来就杀伍奢。两人都知去了后肯定会被处死;长兄伍尚说:‚虽知去后必死,但父亲将死,岂可偷生。小弟你聪慧过人,将来肯定会有所成就,你就逃命去吧,以后为我和父亲报仇血恨‛。伍子胥跪拜长兄泣别。

伍尚去了后立即被扣押,楚王派人来抓伍子胥,子胥执弓佩剑奔走宋国。伍奢听说小儿子没被抓住后说:‚楚国从此将不得安宁‛。楚王当既处斩了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

伍子胥逃到宋国后找到了太子,缝宋国内乱;又和太子一起投奔郑国。郑国国君对他们说:‚郑国国小军弱,想要报仇建议你们去晋国‛。于是太子留伍子胥在郑,亲自去了晋国。但晋国国君想让他回郑国为内应,消灭郑国后再起兵伐楚。太子答应后回到郑国,将事情告诉给了伍子胥,子胥劝他不要背叛郑国,否则往后难以立身,最后太子事败后被杀。伍子胥急忙带着太子的儿子逃亡吴国。

逃到昭关时,昭关的人想抓他们换赏钱,子胥和太子之子分路逃亡。子胥奔逃时遇到一条河,又怕追兵将至,但万急之下,幸得一位渔夫用船帮他渡了河。子胥解下随身佩剑赚送渔夫,说这剑价值百金。渔夫说楚国悬赏你的钱值千金,救你岂是为了图财。子胥拜谢渔夫。

伍子胥在逃往吴国的路上患了疾病,一路乞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历经千辛万苦几乎是爬着到了吴国。事缝吴王招贤纳士,封公子光为大将,于是伍子胥就投奔了他。

伍子胥从此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始了他借吴攻楚的复仇计划。

当时的吴国国君僚,其实是公子光的堂弟,公光子的父亲吴王诸樊认为他的三弟季子札贤能,死后想把王位传给他,所以没立公子光为太子,公子光一直耿耿于怀。诸樊死后王位传给了季子札,但季子札并无此念,逃了出去;这才立了吴王诸樊二弟的儿子僚为吴王。

事缝楚吴两国边境发生纠纷,伍子胥认为应该起兵伐楚,公子光说:‚你是为了报父兄私仇,借吴国之兵‛,伍子胥也就没说什么了。但他知道公子光有大志,就将勇士专储介绍给了他,自己则耕田隐居起来。

公元前516年,使伍子胥家破人亡的楚平王驾崩,楚昭王继位,伍子胥再次劝吴王起兵伐楚,于是吴军远征,结果被楚军切断了归路。这时公子光趁国内空虚,设宴款待吴王僚,宴半之时命专储鱼腹中藏匕首,刺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也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起用伍子胥,伍子胥也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这时楚昭王诛杀了大臣伯州犁一家,唯独孙子伯媲逃了出来,投奔吴国,伍子胥感同身受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吴王,吴王封他做了大夫。

虽然伍子胥习武自己也懂点兵法,但要长途奔袭千里之遥并且打败强大的楚国,非得有一位经天纬地的军事统帅不可。老天也确实满足了伍子胥的愿望,当时有一位从齐国流亡至吴国的年轻人精于兵法,过着耕田隐居的生活。伍子胥打听到后前去拜访,并常常前去和他谈论治军用兵之道,双方也完全被对方的才学所折服。这人就是后来的兵圣孙武。

伍子胥屡次向阖闾推荐孙武,但吴王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孙武只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总是敷衍了事。为了能得到吴王赏识,孙武写了十三篇文章,交由伍子胥呈现给了吴王,吴王看了孙武的文章之后大为惊讶,原来世间尽然还有这样的人才,立刻召见了孙武。孙武演兵斩美姬之后,吴王拜他做了大将。这十三篇文章就是后来的《孙子兵法》,我们顶礼膜拜的兵学著作原来只是孙武的一封自荐信。

吴国在伍子胥、孙武两位文武重臣的治理之下国力蒸蒸日上,开始了图霸计划。在向南征服越国之后,与楚国的矛盾日渐加深,吴楚之间几乎年年都有战事,但由孙武坐镇的吴军总能立于不败之地,楚军士气低落。

阖闾九年,伍子胥和孙武认为吴军已经足够强大可以进攻楚国,阖闾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大举伐楚,孙武为将,伍子胥、伯媲同行。吴军先由夫概领三千士兵冲击楚国防线,击溃了楚军先锋。随后孙武领

两万兵马进攻楚国二十万大军,与楚军先后五战皆捷。孙武在此战中,充分显示了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兵法思想,楚军被孙武牵鼻子一样调来调去,疲于奔命;最终双方决战于柏举,吴军大胜后攻破楚国国都郢。

伍子胥再次回到楚国国都郢,但当时楚平王早就已经死了。于是挖平王墓鞭尸三百,伍子胥借兵伐楚终报父兄之仇。但吴王留恋于楚国而不归,孙武力劝无果。楚国流亡之臣向秦国讨来了救兵,秦楚联军合力攻打吴军,由于兵力悬殊又是孤军深入孙武无力回天,但领大军安全的护送阖闾回到了吴国,楚国复国都郢。

吴国随后几年又数次出兵攻打楚国,全部获胜;向北迫使齐国屈服,依靠战胜楚国的威名勉强迫使晋国称臣,吴国称霸。

称霸之后,阖闾变得趾高气扬,好大喜功,常常兴兵攻伐诸侯,一次他亲自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身负重伤而亡,临死前要儿子夫差一定要灭了越国。

夫差继位后厉兵秣马,第二年就把勾践打得落花流水,越军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吴国大军将会稽围了个水泄不通。勾践听取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重金贿赂吴国宰相伯媲,伯媲带文种见了吴王。文种对夫差说:‚希望大王不要灭了越国,我们越王愿意当您的奴仆鞍前马后,否则将拼个你死我活‛;收了钱财的伯媲配合着文种一腔一调。但伍子胥铁了心要灭越国,认为越王这人吃苦耐劳,城府极深,一日纵敌,百年之患。夫差没能听取伍子胥的忠言,答应文种撤军回国。

篇二:《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简介:

一、《窦娥冤》(元)-----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精忠旗明冯梦龙

一.作者简介:《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对于原作者李梅实,我们别无所知。修订这个剧本的龙子犹,是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冯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室名墨憨斋,因此又号黑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754),卒于清顺治二或三年(1645或1646)。崇祯时曾为福建寿宁知县,不久退职家居。所作传奇有《双雄记》、《万事足》,经他改编、修订的戏曲有《墨憨斋新曲十种》,《精忠旗》是其中的一种。他的戏曲主张接近吴江派。经他收集、改编、整理和创作的还有小说“三言”、《新列国志》、《平妖传》,散曲《太霞新奏》,俗曲《挂枝儿》,笑话、笔记《古今谭概》、《智囊补》、《情史》等,诗文集有《七乐斋诗稿》、《春秋衡库》、《中兴传略》等,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有杰出地位。

二.故事梗概:《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比较优秀的悲剧作品。岳飞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在宋元戏曲中就有《秦太师东窗事犯》和《宋大将岳飞精忠》;明代传奇有《东窗记》、《精忠记》等作品。清中叶以后,花部勃兴,地方戏曲中出现了许多岳飞故事戏,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当民族矛盾加剧的时候,岳飞形象更起了鼓舞人们团结抗敌的重要作用。

《精忠旗》描写的是在金兵攻陷汴京,掳获徽、钦二帝,行将席卷全国的情势下,南宋政权内部出现的两派截然相反的主张,一派以大将岳飞为代表,主张“扫尽胡尘,把金瓯重补”;一派以丞相秦桧为代表,力主“通和”。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岳飞与秦桧之间,“清忠报国”与“穷奸卖国”的冲突。

作者有意写成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历史悲剧,因此力求按历史记载构思结想,以增强剧中人物的感人力量。但戏剧既是艺术,对历史素材必然有所改动,并允许某些细节的虚构。剧本一方面着重写岳飞抵抗金兵、收复国土、迎还二圣的坚强决心,写他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宋高宗、秦桧阻挠、破坏抗金斗争,阴谋陷害岳飞的卖国罪行。秦桧是早已卖身投降了金统治者又被派遣回南宋的内奸,他窃相位以后,利用他全部权势和计谋,竭力阻挠和破坏岳飞的抗金斗争。岳飞越是节节胜利,越会遭到秦桧的疯狂迫害。岳飞要迎还二帝,又危及宋高宗的皇帝宝座,使他由支持岳飞抗金到转而支持秦桧陷害岳飞。不仅如此,岳飞治军有方,声威大振,又深得民心,这又引起高宗的疑惧,因此秦桧得以从中挑拨离间。剧本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这两种势力冲突的复杂性、尖锐性。在这一对抗性的冲突中,宋高宗和秦桧把握着朝廷大权,占据着主动地位。导致忠君爱国的岳飞无法避免卖国投降派的陷害,造成悲剧。

剧本描写现实的矛盾冲突是极其真实深刻的,但在表达理想愿望时,便因失去了现实依据而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可奈何地借助天神、阎王、鬼魂,使作品堕入因果报应,神鬼迷信的迷雾。

《精忠旗》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英雄岳飞的悲剧英雄形象和卖国贼秦桧的反派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去刻画。当北方领土丧失,徽、钦二帝被掳的时候,岳飞“涅背”明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雄心;在同金兵搏斗的“誓旅”、“挫寇”中,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金牌伪召”则深入细致地通过十二道金牌的步步进逼,既层层展现了岳飞忠君与爱国之间的矛盾心理,又极有说服力地写出了岳飞班师的不得已,从而洗耳恭听去了向来岳飞故事中给他脸上涂沫的愚忠的油彩,使岳飞的形象更崇高而完美。在面临秦桧阴谋迫害的生死关头,他置个人身家性命于度外,念念不忘杀敌报国,使岳飞这一爱国主义的英雄典型更加高大而富有教育意义。同岳飞相对立的卖国贼秦桧,则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受敌人派遣,打进南宋王朝充当内奸。在岳飞节节胜利的时候,他和金人“蜡丸密誓”,内外勾结,终于导演了一场“金牌伪召”的骗局。岳飞班师以后,秦桧又同王氏、万俟卨等狼狈为奸,阴谋杀害岳飞。通过一个连着一个的戏剧冲突,把秦桧阴险奸诈的卖国罪行,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成功的卖国奸贼的典型。

本剧在场面安排、关目照应,以及人物的独白、对白等方面,都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场面关目较多吸收了当时舞台演出的经验。宾白的特点是把浅近的文言和民间的俗语组织为顺口好念的对子句,接近说唱文学中的赋篇,既便于集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配合舞台上的锣鼓点,这大约是出于通俗文学专家龙子犹的手笔为多。曲词写得比较平板质实,可能保持了李梅实较多的原著风貌。

本剧流行版本有郑振铎藏明墨憨斋刊本,《古本戏曲从刊二集》影印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六0年影印《新曲十种》本,题名《墨憨斋定本传奇》,实际上都是同一底本。现予校订、标点,并改正了某些错讹和脱漏的文字。

三、桃花扇清孔尚任

一.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二是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

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三是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二.剧情梗概:桃花扇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田沁鑫认为:“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后人大都追随并沿袭了这一版本。可以说《桃花扇》曾被各种颜色调和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则是想恢复其本真和古朴的原貌。我想我们最多能够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其实整理出多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会是另一番风貌。”田沁鑫所说的恢复《桃花扇》“原貌”,在情节上主要体现在结尾。欧阳予倩版的电影广为流传,结尾是李香君自尽,侯方域降清。事实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结尾是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后出家。

四、琵琶记明高则诚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

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五、长生殿清洪升

一.作者简介: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这样的作品,《长生殿》也同样,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二.剧情梗概: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三.艺术特点: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有几个高潮。并让苏州音乐家徐麟帮助他严格地按照曲律填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曲辞密切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的恰如其分。杨玉环酒醉后用《南扑灯蛾》曲“宛然一幅醉杨妃图”;郭子仪唱用北曲雄浑激昂。所以此剧一经演出,立刻轰动,北京城中几乎家家会唱其中的唱段。其中片段被各种戏剧剧种改编,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也是改编自《长生殿》。

洪升也是因为在孝懿皇后丧期内仍然观看《长生殿》,被革职回乡,酒醉落水而亡。

《长生殿》这是一幅明代缂丝作品,现收藏于江苏镇江博物馆。其题材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定情于华清宫长生殿的场面。按宫廷中深沉暗光的场景,其用色以绛红紫黑等暖色调为主,用捻金线勾勒渲染,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宫廷气氛。所用缂丝织法有齐缂、平缂、鳞缂等。尤其是以金线勾勒景物轮廓,取得了强烈的色彩效果。

六、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一.作者简介:纪君祥,亦作纪天祥,元代戏曲、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元大都人(北京),是属于年辈较早的作家。与李寿卿《伍员吹箫》,郑廷玉《看钱奴》为同一时代的人,原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2种:《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1剧,仅存曲词1折纪君祥,元代杂剧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赵氏孤儿》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明人编刊的《元曲选》、《古今名剧合选》本。元刊本4折只载曲词,无科白;明刊本科白俱全,但部分曲词

已不同于元刊本,且多出一折。

二.剧情梗概:《赵氏孤儿》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300余口被杀,只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即赵氏孤儿。为了救护孤儿,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了生命。最后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作替换,保全了赵氏孤儿。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对他讲说了往事,赵氏孤儿遂决意擒杀屠岸贾报仇。元刊本至此结束。明刊本还有晋悼公处死屠岸贾、为赵家雪冤等情节。纪君祥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取材,并据历代流传的程婴保存赵孤的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写成了这部壮烈的悲剧。作者肯定为正义而自我牺牲和向邪恶势力复仇的精神,与元亡宋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因而引起的复宋情绪有关。自赵宋政权建立后,与辽、金、元不断进行战争,在危急时刻,宋代皇帝曾给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追封尊号,建庙祭祀,表彰忠义,扩大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响。因之,纪君祥所取创作题材是有较长时期的历史酝酿过程的。

七、清忠谱清李玉

一.作者简介:李玉(1610~1620),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属江苏)人。约生于明万历末,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以后。出身低微,其父曾是明朝大学士申时行府中的奴仆,他也因此受到压抑,不得应科举,到明末始中副贡。入清后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其中《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两须眉》、《太平钱》、《千钟禄》、《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七国记》、《昊天塔》、《风云会》、《五高风》、《连城璧》、《一品爵》等18种,如今存有全本;《洛阳桥》、《埋轮亭》(与朱佐朝合作)2种存有散出;《千里舟》仅存佚曲数句。另外,《双龙□》、《万民安》、《长生像》、《武当山》、《罗天醮》5种,原本失传,但《曲海总目提要》中有介绍。其余的《三生果》、《虎邱山》、《挂玉带》、《意中缘》、《凤云翘》、《麒麟种》、《禅真会》、《上苑春》、《清平调》、《秦楼月》、《五侯封》、《洪都赋》、《燕双飞》、《铜雀台》、《洛神庙》、《珊瑚屏》等仅见著录,内容不详,其中《意中缘》李渔有同名之作,《秦楼月》朱素臣有同名之作,《洛神庙》吕履恒有同名之作,三剧是否为著录者误列李玉名下,难以查考。李玉还根据徐于室的《北词九宫谱》原稿,重新编定了《北词广正谱》,吴伟业为之作序,称赞它为"骚坛鼓吹,堪与汉文唐诗并传不朽",此书对研究戏曲史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李玉的剧作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安排紧凑严密、场面描写宏伟活跃。李玉精通音律,曲词遵守格调而且流畅自然,雅俗适中。作品里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千钟禄》中"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一段就广为传唱,以至有"家家'收拾起'"的俗谚。李玉是明清之际苏州派戏曲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生活于市民群众之中,从舞台演出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剧本,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较强的人民性。他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作品鉴赏

周顺昌耿介正直,集中体现了某些东林党人清廉公正、疾恶如仇的优秀品质。随着东林党人和阉党矛盾的加深,他那种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精神,也更加突出了。当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魏忠贤逮捕时,许多人都不敢接近,周顺昌却独往江边送行,并和他联姻。当阉党的爪牙正的庆贺魏忠贤生祠落成的时候,他却冲进祠堂,大骂他们是"豺狼满朝"、"鸱满巢"、"只贻着臭名儿千秋笑"。他被捕入厂狱后,在阉党的严刑逼供之下,表现得更加顽强。他一面痛骂魏忠贤"欺君虐民,残害忠良";一面表白自己的"劲骨千磨不坏,填胸正气,直将厉气冲开"。在就义之前,他仍然高呼:"魏忠贤,魏忠贤!......我周顺昌生不杀汝,死作厉鬼,

篇三:《古代情诗名句,伤感情诗绝句》

古代情诗名句,伤感情诗绝句

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佚名《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郑愁予《赋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古代悲情诗人}.

胜清怨月明中。

11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3陈衡恪《题春绮遗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14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0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张仲素《燕子楼》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张可久《塞鸿秋》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李冠《蝶恋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

30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佚名《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32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

无绝期。

33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4文廷式《蝶恋花》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36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况周颐《减字浣溪沙》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38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佚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1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2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3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4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45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46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7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48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

49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50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51席慕蓉《印记》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52范成大《车遥遥篇》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

篇四:《古代诗词中梧桐为何与悲伤相伴》

古代诗词中“梧桐”为何常跟悲伤相伴?

丁启阵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

凤凰鸣兮,于彼高冈。

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节选自汉诗《孔雀东南飞》)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

(刘媛《长门怨》)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或作[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撼庭秋])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这当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尤其是梧桐、夜雨两种事物一起出现的时候,不是表现生离的感情,便是表现死别的感情,无不哀婉动人。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去表现生离死别的悲伤情感呢?多年前,我曾经半开玩笑地用这个问题考问韩国一位研究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