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诗歌
详细内容
篇一:《关于新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的赞美诗歌》
前奏
十年可以诉说很多
为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
为这座城市的辉煌壮丽
为这个时代的梦想追逐
可我们沉默着并不言语
一切在我们眼前
笑容饱含着深情在回望
岁月裹挟着沧桑在远离
荣耀夹杂着心酸在呼吸
梦想伴随着汗水在召唤
(一)城市之歌
我们匍匐在这片土地上
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心跳
随便你宏大的交响合奏
或是小调般柔婉的低吟
都适宜这里的每个角落
熟悉的陌生的你和我
洒下的辛勤与梦想
在这无比宽广的道路上
显得耀眼而又永恒
你看那高架道路横空起
你看那通江大道南北通{城市诗歌}.
你看那青洋路上人群息壤
还有中吴大道的车水马龙
将我们的荣耀与骄傲写满全城
因我们的爱成就了这城
因这城的爱成就了我们
当地平线上发出第一缕阳光
清晨洒下天使的礼物
我们的名字是那样耀眼光明
我们信步在红花绿叶之间
那花这草那山这水
交相辉映在城市公园里
一个个呼唤着彼此的名字
红梅青枫紫荆
勾起你多少美妙遐想
多少你侬我侬
多少天伦柔情
幸福何尝需要挂在嘴上
400多项市政建设工程
撑起的是百万市民的家园
改变就从这里开始
那幸福的滋味
在宽敞豁亮的机场大厅里
在BRT的快速行进中
在城市现代化的青春飞扬里
十年可以诉说很多
可我们沉默着并不言语
为这片土地的沧海桑田
为这座城市的辉煌壮丽
为这个时代的梦想追逐
(二)城建人之歌
逢山开路遇河搭桥
永远不朽的开拓精神
闪耀在城建人的铮铮铁骨上
广厦千万间楼宇展新姿
绿色春满园老街弹新韵
这是城建集团十年立起的丰碑
这丰碑并非要为世人景仰
也并非要为后世子孙纪念
这丰碑只是静默地矗立在
每个城建人的心中
这也用不着来感动自己
夜以继日最平凡的城建人
用青春智慧勇气毅力
高高托起几代人的梦想
那是难以想象的负重{城市诗歌}.
城建人在创造的道路上
负轭前行而又热情澎湃
永不缺乏的是决心和斗志
很多时候我们忘了英雄的名字
城建人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这名字用汗水和心血镌刻在
每一个常州人心里
我们的道路多么踏实宽阔
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迷人
这些赞美就是城建人
最温暖最乐于接受的礼物
十载忠于职守默默奉献
坚决而又艰难地度过每次
洪水猛兽般困苦的挑战
我们永远怀有乐观的精神
资金筹措千难万阻只等闲
立根人民咬定城建不放松
风雨十载千磨万击还坚劲
无怨无悔任尔东西南北风
城投十载风雨路
我们艰辛创造了美好生活
持之以恒地服务城市建设
这是常州人的骄傲
更是城建人难以言说的荣耀
篇二:《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感受城市》》从乡里来到车水马龙的城市
满眼是眼花缭乱的霓虹灯
幼稚的心灵突然谎了神
哪里找到我的天堂?
我不断的问,又在不断的慌乱
我迷失了方向
渐渐习惯了满世界的喧哗{城市诗歌}.
慢慢的适应了生活
心中再把城市解读
竞争很激烈,但不复杂
只要有颗跳动的红心就不会觉得孤单
生活赋予每个人的都一样
我融入了城市
也被冠以了白领的名称
我了解到城市
原来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疯狂
只要你敢于付出就会有满意的答案
我总是游离在城市的边缘
在这片热土中寻不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总是被忧郁和苦闷陪伴
一直在寻找那没有收到的付出
依然是孤独和失望
这个城市就是这么个样
篇三:《创建文明城市诗》创建文明城市诗
六年级:你们猜去吧
篇四:《诗歌:荷花城市》诗歌:荷花城市
荷花城市
这是一座荷花的城市
它那么浓郁,清香,自由,妩媚
风,轻轻用手一拂
梦一样的阴霾散去,露出了内心深处
苦苦寻觅的那些影子
这么多年,一直在面目全非的尘世里蜗行
雨水愈来愈汹涌,阳光愈来愈刺目
而我的呼吸让一些日子荒芜
却让另一些日子滋润,饱满起来
无论时间怎么涂抹
我的心始终站在隐秘的石头的缝隙里{城市诗歌}.{城市诗歌}.
独自开着田野的芳香
在穿越过无数优雅夏天的心跳之后
空虚的时光,繁华褪尽
像漫天飞舞的丝絮
落在三十年前,那张无忧无虑格外清纯的脸庞
每一条街道涌动的熟悉的乡音
每一片花影盛满的厚重的乡情
让我踉跄的脚步,瞬间变得轻盈
我喊招公堤,十里荷花,十八先生
我喊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高山杜鹃笃山溶洞
我喊那一群群消逝的枪声
喊出了骨骼的脆响,血液的潮汐
喊出了眼睛的柔情里
那一个珍藏已久的不为人知的少女
篇五:《香港城市诗与半唐番语言》{城市诗歌}.香港城市诗与半唐番语言
城市是空间,是功能实体,是多元的文本,作者透过文学表达,城市成为另一重的语言文本,而都市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包含了写实与虚构、外在空间与内在感受的书写方式。不论是实在的城市还是文本的城市都有自身的美学特色和风格面貌,曾居于香港的艺术家黄苗子认为香港是在英帝国统治下逐渐形成的半唐番都市,香港本土文化人陈冠中更将半唐番城市美学视为香港具代表性的特色风格,他们的观察无疑都是慧眼之见,无论是饮食、绘画、音乐、戏曲、电影,香港的文化及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掺杂了半唐番的元素,推而广之,香港城市本身的不中不西形象就由此确立了。半唐番城市美学不单是指华夷中外各占一半,更道明香港本土城市文化的混杂性,政治上的殖民地背景,地理上的外缘位置。
1924年,黄守一主编的《小说星期刊》开启了香港新诗先河,可是当中的
作品并不尽如人意,没有什么艺术性。香港新诗之成熟当由30年代算起,当中可以找到几种诗歌风格——侯汝华和林英强的象征主义风格,鸥外鸥的未来主义风格,刘火子和陈残云的写实主义风格,易椿年、柳木下、李育中、李心若及陈江帆等各具特色的现代派风格,当然还有南来的袁水拍、戴望舒和徐迟也带来不同诗风,而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不少诗人都转写较具现实意义的抗战诗歌了。
本文无意整理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诗的历史发展趋向,也不会追随不少学者所走的城与乡、静态与流动、私人及公共空间的二元化都市文学研究论述①,而是从“半唐番”这个角度探讨香港新诗的语言及风格特色,折射出当时的香港城市风貌及生活,同时带引出诗歌语言及文学潮流纠结的关系。
一从李金发说起:半唐番的开始阶段
陈冠中认为:“老广东们称这一切为‘半唐番’,说的时候不无贬意,一半华、一半夷,一半中、一半外,一半人、一半鬼。„„半唐番的阶段论: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折衷主义,拿来主义,是时尚噱头,是刻奇(kitsch),甚至是无心之得。”②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半唐番”,点出了半唐番开始时的文化特色,但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的特色来看,又是不是如此呢?
首先将时间推前至1920年代。1913年在广东中山出生,五岁时移居香港的作家、艺术家黄苗子将1920年代的香港文艺定位为转型初期,当时的华人社会受大清帝国的封建残余、大英帝国的殖民势力、五四运动的新文化风潮、岭南粤港的市井文化及上海的资本主义文化所左右,至于在如此混杂的社会文化下发展的文学,黄苗子总括地说:“1920年代上半期香港的文学风貌,是多种形式的,是各行其是或各取所需的,或者说是多元的、较复杂的。问题只是,由于在大英
帝国的统治下,一个与大陆隔离的渔村小岛逐渐形成的‘半唐番’都市”。③
关于1920年代的诗坛,在广东梅县出生和成长的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可算是现代汉语诗歌中半唐番写作风格的代表人物。1918年,李金发往香港读中学,翌年即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他开始写新诗,1921年他入读巴黎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其同乡林风眠在同校学习绘画。1922年,李金发大量阅读波特莱尔(CharlesBaudelaire)和魏尔伦(PaulVerlaine)等象征主义诗人作品,从此李金发创作了大量象征主义诗歌,1925年出版的《微雨》中,大部分作品是在1922年至23年旅法及在德国柏林游学时所作。第二本诗集《为幸福而歌》在1926年出版,当中的诗作早在1924年完成。第三本诗集《食客与凶年》在1927年出版,但诗集中的作品其实早在1923年已经编好,换句话说,李金发的创作高峰期是1922年至1924年短短三年之间,其间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欧洲完成的。
李金发在中国及香港诗坛起了很大影响,他的象征主义诗歌风格有不少信徒,包括曾在省港两地生活的年青诗人侯汝华和林英强。早在1920年代的香港,李金发已颇具名声。辰江在《谈皇仁书院》一文中谈及鲁迅1927年到香港青年会演说一事,他评说鲁迅“两天的演词都是对于旧文学一种革新的说话,原是很普通”,闲笔戏写,辰江在文末道:“我又在会堂上听闻一位先生问在他旁边的一位朋友说:‘周鲁迅是否著了一本《微雨》?’”④一句错得离谱的问话本无伤大雅,但也隐见李金发在香港当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事实上在1920年代的香港,诗评可谓凤毛麟角,谢晨光《谈谈陶晶孙和李金发》忝列其中半篇,文中为李金发诗的不好懂护航。
李金发的诗不好懂,不单单是他运用了象征、省略和通感等表现手法,还在于语言本身。如前所说,李金发的诗基本上是在法德两国完成,诗中掺杂了大量
法文(部分为英语和德语)——不单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和地名,有时是题目改用法文(如Amonamidela-bas,致远方的朋友),有时是杂用外语词汇,有时是引录一大段外语诗歌⑤,有时是整个句子用外语写成有的更是法文诗(收录于《食客与凶年》的L'impression及Printempsva),营造出浓厚的异国情调之余,也切合陈冠中所说的拿来主义以及时尚噱头。
二香港的半唐番城市诗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在语言上带有半唐番的特色,但他的追随者、香港的象征主义诗人侯汝华和林英强的作品,并没有半唐番的语言掺杂其中。反而,三四十年代香港诗人例如张弓、西涢、吴天籁、刘火子、鸥外鸥都直接以英语词汇入诗,展现出独特的诗歌语言风貌。
张弓的《都会特写》(1934)可算是香港半唐番城市诗的代表之一,全诗如下:
虹似的:PRINCE;DUKE;KNIGHT;
虹似地:(长胖的BUSES底肉底之征逐哟)
1934,流线样的车,撒下
“HONEYMOONNIGHT”
“ALLBUSESSTO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