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肓》小练笔
详细内容
第一篇:《假期练笔》
中华文化之中医文化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月
茫茫上古,久远的神话中,伏羲氏试百药而制九针,神农氏尝草木而救夭伤。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先贤的植杖耕耘,才有了今日的参天杏林,庇荫着每一个华夏子孙的灵魂。
中医,古老的神话,神秘的科学,完整的体系无懈可击,奇幻的理论不可逾越。
金木水火土,心肺脾肝肾,五脏对应五行,朴素的唯物哲学中,返璞归真,顺应天时。望闻问切诊断病原,药石针砭对症开方,阴阳虚实划分病类,气血津液辨证施治。扁鹊再世,以济世之悬壶救死扶伤;华佗重生,凭回春之妙手医世疗人。
让我们穿梭杏林,寻根溯源,初识了解这门古老而神秘的科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行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相生相克。
中医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
心藏神主血脉,为阳中之至阳者。阳热之气,温养全身。心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肺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乃阴中之至阴者。脾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通应。
肝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乃阴中之阳脏。肝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藏真阴而寓元阳,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在窍为耳,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
五脏与五行对应:心属火,肺属金,脾属木,肝属土,肾属水。
五行相生,则五脏相互滋生。木生火,则肝木济心火;火生土,则心火温脾土;土生金,则脾土助肺金;金生水,则肺金养肾水;水生木,则肾水滋肝木。
五行相克,则五脏相互制约。水克火,则肾水上济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火克金,则心火之阳热,可抑肺气清肃之太过。金克木,则肺气之清肃,可阻肝阳的上亢。木克土,则肝气之条达,可疏脾气之壅滞。土克水,则脾土之运化,可防肾水之泛滥。
五行相生相克,则五脏相助相制。应四时之更迭,养体中之元气,阴阳和谐,天人合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的这句话揭示出中医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防患于未然,成为千百年来中医行业的金科玉律。
行医治病,防患于未然者医术最高,却天下无名;病初起而手到除之者次之,却被认为是治小病,只能名传乡里;病入膏肓时救死扶伤,虽保住性命却已元气大伤,神医之名天下皆知。扁鹊的一席话道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世俗的标准未必能评价人的真正质量,只有我们的内心能做出最准确的回答。
秉承大道的神医早已散落天涯,以预防养生为主的中医也在西医东渐的风潮中屈居次席。有无相生,虽中医无名,而这一名声早已远离了医学的真正价值。
《黄帝内经》有云:“治病必求于本。”万事万变皆以阴阳为根本,因此行医治病者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
本者,万事之原,万物之始,世界之所以然也。世间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因此澄其源头则河流自清,灌其根基则枝叶自盛。不明阴阳则难知事理,不明阴阳则难医疾病,阴阳为万物之大本,因此本合之则唯一;有变比有象,有象必有本,万象为本之所在,因此本分之则无穷。
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不能伤其生;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然顾其正;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精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气以血为本,气来则行,气去则凝;证以脉为本,脉吉则吉,脉凶则凶。
于病根用药,方能药到病除;于关键处施治,方能妙手回春。求本之道,是传承千年的良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五官内应于五脏。心开窍于舌,舌头色深生疮,可能心火过旺;肺开窍于鼻,鼻子出血干燥,可能是肺热所致;脾开窍于口,嘴唇颜色发乌,可能是脾胃虚寒;肝开窍于目,视力模糊,可能是肝血不足;肾开窍于耳,耳聋耳鸣,可能是肾精匮缺。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根据病人发出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可测知病性。若声音高亢,则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若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声低气短,少气懒言,则中气虚损;若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则为急性热病。
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若病人话带口臭,多属消化不良,其中
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若病室内有尸臭,多属腑脏败坏;若病室内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诊治之要领,临阵之首务”之称。
中医十问歌
[明]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以切脉为主。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2.沉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3.洪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4.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恶性肿瘤等。
5.数脉
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6.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中药,凝聚百草精华,那是风干的大自然,散发着接近书香的芬芳。
每一株草,都是大地上生长出的灵丹妙药;每一剂药,都是上天赐予芸芸众生的玉露琼浆。
雪莲一片冰心,傲立于神奇巍峨的高山之巅;而黄连凝聚大地的一番苦心,是一句逆耳的忠言。
云山苍苍,哪一座山,不是我们生命真实的保护?江水泱泱,哪一汪水,不是我们灵魂圣洁的守望?历史风干了往事,唯有这种气息永远弥漫世间。
天地是一个大药房。抓药的师傅,心中有一本天地万物的陈年帐,采撷大自然的些许辞藻,便组成了一句句醒世良言,一条条永恒真谛。这些良言,酝酿于久远的纱罐;这些真理,凝结着造化的情愫。文火之上,诸多藏而不漏的芬芳在云合雾集中悄悄融汇。
每一服中药,苦涩之中都有一种云水襟怀。人是上帝创造的不能光合作用的脆弱物种,上帝以一种特殊的水浇灌它。每一次浇灌中,我们听见了草木虫鱼的精华穿透生命庙堂的声音,听见了绿色的青葱浸润着每一个焦渴生灵的声音。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4.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5.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6.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7.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8.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9.橘皮苦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10.扁豆微温,转筋吐泻,下气和中,洒毒能化。
11.酸枣味酸,敛汗驱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12.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热尤堪。
13.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14.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
15.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16.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犬便能实。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世疗人必赖灵丹妙药,必须妙手回春之神医。
四诊法创始人——扁鹊
虢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无恙,而知其后五日不起。精通上池术,他有起死回生之能;首创四诊法,他立开天辟地之功。从此,望闻问切,成了医者的行医纲领,也成了中医的最佳诠释。
外科之祖——华佗
麻醉、手术,如今用来描述西医的词语,却因他而在中医文化中扎根。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成王败寇的硝烟早已散尽,而他的发明却在历史中熠熠生辉。麻沸散,五禽戏,他屹立成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华佗在世,元化重生,对新人赞许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古人的缅怀。
医圣——张仲景
悬壶济世,医天地疾苦;奋笔疾书,著医学绝唱。《伤寒杂病论》,总结百年中医经验,为临床医学奠基。仁者医心,智者医身,医中圣贤,大爱无疆。医国医人,留一个尺度在人间。
药圣——李时珍
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他尝遍百草,践行神话中的壮举。苦辣酸甜,尝尽了春秋草木,也便尝尽了百味人生。三十七载的光阴,青丝变成白发,《本草纲目》横空出世,他是真正的神农。
传承千年的中国科技,唯有传统中医,在效仿西学的大潮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中医早已形成了一套特立独行的理论体系,故可独立于西医,与之并行不悖,难分伯仲。百年西医东渐,杏林历经无数个寒暖,仍旧生生不息,独守那一季的芬芳。
医世疗人,中医庇荫着炎黄子孙的肉体,也在滋润着国人的灵魂,开出救世济人的苦口良方。千年菁华,今我担当。让我们承中医文化,传中华薪火,再盼杏林春暖,橘井泉香!
第二篇:《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
(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
(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
(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假文肓》小练笔}.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
(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