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其人其乐(一)
详细内容
几年前,一位台湾出版家在北京召请了十来位专搞欧洲音乐研究的人员,撰写一套音乐家传记。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说真话,这主要是出于对这个人物性格上的“多面性”以及他那跌荡起伏的人生道路的兴趣,而不仅是对他的音乐本身。在大大小小的音乐会和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的琴房外,我听够了他那些华丽、喧闹的钢琴曲,诸如《匈牙利狂想曲》、《西班牙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还有倍受业余爱好者欢迎的《爱之梦》、《安慰》等甜美的小曲,它们不是让演奏者疯了似的在钢琴上鼓捣,让观众为之头晕加眼晕,就是让人为玲珑剔透的音响而迷醉一时。
有关李斯特生平故事和音乐业绩的书籍我也读过不少,“披着圣袍的梅菲斯特”是最普遍最生动的形容,几乎所有的书上都会引用(不知是哪一位天才的论断)。“哗众取宠的钢琴大师”也是大多数人确认的形象,更不用说同时代人为李斯特画的漫画了,全都是长发飞扬、张牙舞爪、一架架钢琴惨遭毒手的画面。可是,他怎么会在演奏生涯的高峰戛然而止、又在晚年去作了神父呢?难道真的象人们所说,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我很想弄弄清楚。
出版家之所以来找音乐界学者而不去找作家,是希望这些传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也就是说,要表现出音乐专业性。于是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地搜集传主的作品,除了大师们演奏的全套《匈牙利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不止一个版本)以外,还有《旅游岁月》、《钢琴奏鸣曲》、《超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钢琴协奏曲》以及各种各样的小曲、改编曲。这还不算其他类型的作品,诸如全套的交响诗、交响曲、清唱剧……。此外我还读了大量的中、外文资料。他人的研究成果给了我许多启发,不过,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我更愿意相信的还是他的作品,他在音乐声中对我们所述说的一切, 甚至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一切。
用了相当长的时间,25万字的传记算是完成了。现在我能够用一句简洁的话来形容李斯特吗?恐怕更不能了。所以《钢琴艺术》的主编要我用两三千字来写一篇《李斯特其人其乐》,我感到非常为难。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来个不管先后的也不合逻辑的“印象罗列”。读者若是能够获得一些感觉,就说明我的小文已经符合了主编的要求。但我建议你还是要认真地沉浸到他的音乐中,去获得你自己的印象。
★李斯特的确喜欢在音乐会上以惊人的技巧和无可比拟的力度博得掌声,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因此复杂、辉煌至极。他对钢琴表现力的挖掘和钢琴演奏技艺的发展功不可没,至今,这些作品仍然是人们乐于演奏和欣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