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有所得——小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大恐龙》案例分析(一)
详细内容
一、案例背景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那么怎样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有所得——想说、敢说、喜欢说。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大恐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了解声音太大的危害,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不影响别人。
二、实例:
(一)、产生悬念。
1、出示纸盒大嘴恐龙,引起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幼:喜欢。
师:在一座城市里也有一只爱唱歌的大恐龙,可人人都讨厌它,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呢?
幼a:因为它不乖。
幼b:大恐龙的声音不好听。
2、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请幼儿仔细倾听。)
师:现在你听到为什么讨厌大恐龙了吗?
幼:它的声音很吵。
分析:开头设置悬念,激发了孩子想说的欲望。并且教师在开始部分就把故事完整的呈现在幼儿面前,一是能满足幼儿内心猜测的好奇心,二是能让幼儿初步对故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从而为下一环节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欣赏故事。
教师结合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一,讲故事"有一栋很大很大的楼房......大楼就倒了"。
(1)在楼房的最顶层住着谁?(大恐龙)
(2)人们喜欢它吗?(不喜欢)
(3)为什么人人都讨厌这只大恐龙?
幼a:大恐龙的声音很难听。
幼b:它的声音很可怕。
分析:有了前部分的铺垫,孩子能够较好的理解,并且在回答的时候能够将故事中的几个词运用来,很能干。而且在引导时,教师能让孩子用完整、好听的话来表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