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原稿的质量控制
详细内容
原稿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和依据,印刷复制工艺实质就是在印前过程将原稿进行分色,在印刷过程中再进行套色叠印,再现出原稿的影像。原稿的类型、内容、色彩、层次以及清晰度等都会影响到印刷复制质量,因此,在印前工作中,选择和制作适合于制版、印刷的原稿是保证印刷复制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 原稿的分类
1)按照其存在形式可以划分为:数字原稿、模拟原稿和实物原稿。数字原稿是指以光、电、磁性材料做为载体的用于印刷的数字形式原稿,此类不再需要数字化过程,常见的数字原稿有:采用光盘形式存在的PhotoCD原稿,以磁盘形式存在的电子文档或以数码相机直接拍摄的原稿。而模拟原稿是原稿信息以光学形式存储在物理介质上,常见的模拟原稿有文字原稿、图像和图形原稿和印刷品原稿等。这一类原稿实质是连续的亮度变化信息,也是无法直接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信息,为了使它能在计算机内处理,必须将这些模拟信号转换成一系列的离散的数值来表示,也就是印刷上所说的数字化过程。实物原稿是指原稿以实物的形式而存在,此类原稿一般直接采用数码相机拍摄而将光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2)按照原稿的支持体是否透明可以划分为:透射稿和反射稿。透射原稿是透明的,扫描分色时光源是照在原稿的背面,用透射光进行分色。常见的透射原稿有反转片、照相负片和拷贝正片(见图1)等:反转片是一种理想的印刷原稿,它是经拍摄、二次曝光、二次显影以及漂白、定影而形成的;拷贝正片是由照相负片拷贝而成的正片,照相负片和拷贝正片由于其颗粒较粗,容易造成层次并级,因此目前很少用。反射原稿的支持体是不透明的,扫描分色时光源照射正面,用原稿的反射光进行分色处理。常见的反射原稿有照片、印刷品、美术作品等。照片的图像是由照相负片经放大晒印在相纸上的,通常的照片原稿明暗对比强烈、色彩鲜艳真实,但相对于反转片而言,反差不是很强烈,层次有所损失。由于印刷品原稿本身有网点结构,反差小,清晰度低,原稿质量差,采用前一般在扫描(Copydot)或图像处理过程中做去网处理,以避免以后印刷过程中出现莫尔条纹。
3)按照原稿上图像信息的状态可以划分为:连续调原稿、线条稿和半色调原稿。连续调原稿是指色调值呈连续渐变的原稿,例如:在摄影和绘画领域中都采用由浓到淡、由淡到浓,层次间没有阶段变化,很平滑的移动,完全看不出转变痕迹。半色调是采用网点大小来表示画面阶调的原稿。在传统印前工艺中,通常让一束强光投射到放有原稿图像的照相机上,图像的亮调区域将反射更多的光线,而暗调区域反射较少的光线,被反射的光线将通过相机半色调网屏,从而将图像网点化,原图像反射较多光线的区域形成大网点,反射较少光的区域产生小网点,这样就得到了半色调图像。在数字印前领域中数字半色调是用计算机代替了胶片和半色调网屏,将数字连续图像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搅乱其像素从而创建半色调。线条稿是由黑白或彩色线条组成的图文原稿(见下页图1),例如:工笔画、图表、地图以及美术字文等。
2 原稿的质量要求
●印刷原稿应该洁净、无斑纹、划痕并且几何尺寸稳定。
●原稿密度范围。原稿密度范围是指原稿中最高密度和最低密度之间的变化值。原稿的密度范围比较大,对应着图像层次丰富且包含的细节多;反之,原稿的密度范围比较小,图像层次单调且包含的细节少。由于图像数字化过程中所采用的扫描仪对原稿的最大密度存在识别限制,早期的电分机的最大识别密度在28左右,目前市场上的高档D扫描仪(如:
Screen、 Scitex 、Topaz等)的最大识别密度均达40以上。这个最大密度识别能力通常代表了原稿密度反差的适应范围,如果原稿的最高密度超过扫描仪的最大识别密度,这时扫描仪将无法检测足够宽的阶调范围,所得到的数字图像要么是压缩了亮调,要么是暗调部分并级等,不能正确反映原稿的层次和色彩。因此我们选择原稿时,总希望原稿具有一个适应于制版的密度范围。
此外,我们知道,目前印刷复制中所采用的原稿种类繁多,它们密度动态范围也相差甚异,例如:彩色反转片的密度范围可达005~400,普通相纸的密度范围也达0~21,而印刷时油墨在纸张上所能再现密度范围在0~18之间,这就意味着原稿必须经过阶调压缩才能再现在承印纸张上。实践证明:如果原稿的密度反差(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之间的差值)大于25,印刷复制时必须进行阶调压缩,这样会造成图像层次丢失过多并且层次并级现象严重,复制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密度反差小于25,采用合理压缩,复制效果将比较理想;如果原稿的密度范围为03~21,即反差为18时,此时的印刷复制效果最佳。
●原稿的颜色、层次和清晰度。我们衡量印刷品复制质量的依据是:颜色和层次的再现情况和印品的清晰度。原稿的颜色和层次状况将会影响到印刷复制质量,在原稿制作中,由于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照相设备和光照条件的影响以及冲洗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等都会造成原稿偏色,常见的原稿偏色现象有整体偏色、亮调偏色和暗调偏色等。现代印前技术可以通过扫描软件或图像处理软件对原稿偏色现象进行矫正。在数字图像中判别原稿是否偏色的依据是图像中的中性灰颜色,如果在中性灰区域RGB三个分量值相等说明原稿不偏色;或者LAB颜色模式下,A、B的值为0说明原稿不偏色,否则存在偏色。
图像层次是指图像上从最亮到最暗部分的密度分级,如果原稿层次不佳,将不可能复制出高质量的印刷品。理想的原稿应该是整个画面既不偏亮,也不偏暗,图像的高光、暗调以及中间调分明,阶调丰富,密度变化级数多,亮、中调部分的层次梯级应完整、丰富。目前,印前生产中崭、闷、平的原稿屡见不鲜,所谓崭是指图像最暗处密度大,中间调和暗调层次损失较多,整个画面反差比较大;所谓闷是指图像上没有高光点,暗调和中间调接近而缺乏层次,整个画面密度过高;所谓平是指图像最暗处密度不大,高调和暗调的密度相差不大,整个画面的反差比较小。在数字图像中可以利用灰度直方图来评价图像的层次,如果直方图上没有大起大落的波峰和波谷现象,说明图像的层次分布比较均匀、丰富。理想数字原稿在直方图中灰度级分布范围在0~255之间,如果某一原稿灰度级分布范围超过或包含在0~255之间,都说明亮调和暗调区域的层次被损失掉了。
图像清晰度指画面的清晰程度。影响清晰度的因素很多,例如:原稿拍摄时照相机镜头的抖动、感光材料的解像力以及照明条件等。在现代印前工艺中可以利用扫描软件或图像处理软件来调节图像的细微层次,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使得复制品更加逼真地反映原稿。但是如果原稿本身的清晰度不够,仅凭软件来调节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数字图像的清晰度取决于图像分辨率的大小,图像分辨率越大对着清晰度越高。
3 复制原稿的正确评价
理想的印刷原稿:原稿的密度范围在03~25之间;画面上亮、中、暗调层次分明;图像清晰度高;颗粒细腻,图面干净清洁,原稿平整、无破损污脏;画面色彩平衡、鲜艳。
不能复制的印刷原稿:图像轮廓层次不清,虚晕现象严重;图像上有明显的脏点、划痕、霉点等或图面严重皱损、污染等;图像偏色现象严重或者色调完全失真。
可以复制的原稿:这一类原稿复制前要经过大量修正和加工,即便如此,人们也很难保证其复制质量。这一类原稿的特点:画面偏色或色彩陈旧;画面反差过大,调子过闷,淡薄;有重影现象,画面清晰度差;颗粒细,图面污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