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理财知识>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持有现状和未来趋势

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持有现状和未来趋势

详细内容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指出,今年1―5月,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较去年同期出现小幅下滑,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难以回升。同时,国家对银行监管的升级使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方面受制颇多,银行投资组合整体收益的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

  当“钱荒”席卷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时候,近年来从A股市场募得巨额资金的上市公司们却将大笔资金投给了银行理财。据统计,截至6月24日,多达89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动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根据其董事会审议通过的理财额度,这89家上市公司最高可将313亿元的资金投资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则是银行理财。对个人而言,如何抓住“钱荒”和半年末相叠加的最后时机,锁定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

  对1个月以内期限的超短期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在未发生此次流动性危机前,预期收益率上限从5%到2.75%不等。本次流动性危机使得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产品预期收益率有所提升。截至6月26日在售的银行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为平安银行的两款保本型产品2013年“聚财宝”―月添利(保本)266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和2013年“聚财宝”―月添利(保本)265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分别为6%和5.5%。这两款产品的理财期限均为31天,销售截止日均为今日。华宝证券分析师胡立刚表示,由于平安银行在同业资产、买入返售等资产中占比相对较高,因而受到此次流动性影响也相对较大。在他看来,平安银行的这两款高于今年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值得推荐。

  “1-3个月期产品预期收益率表现却没有反映出应该有的高收益来吸引储户。”胡立刚表示,在已经公布预期收益率的1-3个月期产品中,收益率最高的为江门融和农村商业银行的2013年“万家理财”稳健2号第13期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7.2%,收益率并没有超过发生流动性风险前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危机之前,招行的保本型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也达到7.5%和7.2%,且有不少超过7%的产品。“可见,截至6月26日在售的产品中,1-3个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溢价情况并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推荐在此时参与到这个期限的产品中。”胡立刚表示。

  就3-6个月期产品而言,往月,最高收益率排名前列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基本在5.2%到6%之间。但截至6月26日在售的产品中,有11只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高于或者等于6%,其中,平安银行的两款浮动收益型产品给出了6.7%的最高收益率。此外,温州银行也有两款产品入选前十名。

  在6-12个月期的产品中,过往预期收益率前十名中90%为外资银行,大华银行、星展银行、汇丰银行均有预期最高收益率达10%的产品排名榜首,甚至还有预期收益率达15%的产品。但截至6月26日在售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两只银行理财产品(均为星展银行的)预期收益率为10.05%和10.00%。胡立刚据此指出,这个期限的理财产品没有对本次银行流动性风险作出回应。

  “总之,1个月以内期限的超短期产品以及3-6个月期限的品种在最高预期收益率上,银行均给出溢价,高于往月水平,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然而,1-3个月期限以及6个月以上品种在收益率表现上均较前几个月没有明显优势,不做推荐。”胡立刚表示。

  群益证券分析师谢继勇认为,存量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将缓解银监会8号文的影响,银行理财面临的短期问题主要是增量成本过高和兑付存在压力。

  民生银行在6月25日召开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披露,截至目前,该行“非标”资产超标120亿元,约占近3000亿元理财产品的5%,7月20日前能够做到全部清零。谢继勇表示,如果该行流动性管理得当,将能够应对兑付,但短期资金成本的高企将给三季度资产端的管理带来压力。

  平安证券分析师励雅敏指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高收益非银行体系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使得市场化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中蕴含了非市场化的风险溢价水平,事实上是将企业风险转移给了银行。因此,能够将风险进一步转移到别处的银行,将能享受这部分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