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职业经理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店(一)
详细内容
酒店职业经理人在不同性质的企业,有着大相径庭的生存环境,再优秀的酒店职业经理人也有适合自己理念和个性的市场选择,“良禽择木而栖”,明智的酒店职业经理人不会去怨“木”的不同质地,而是能正确选择合适自己的酒店,包括对企业性质、业主个性、酒店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要素的判断。这里,把不同性质的酒店作了三个不同的形象比喻,以便理解。
民企酒店如赌场
在中国民营企业,权力分配模式的差别比较大,就好像进赌场一样要凭自己的运气。目前大多数民营酒店都是家族企业,但是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一些家族式陈旧的权力模式开始束缚企业前进的步伐,家族酒店如何使用职业经理人,酒店职业经理人又如何去适应家族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民营酒店,企业家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于一身,董事会的作用无法发挥,下级只能俯首帖耳。有一部分家族酒店内部管理还很不规范,社会的信任度也比较低,影响了家族酒店的声誉,家族式酒店内部的裙带关系不利于选拔有能力的专业经营者。家族式酒店内部各个领导岗位的竞争通常带有较严重的裙带风,从而可能使优秀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但如果只以能力和业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家族酒店的大权又可能旁落,使家族最终失去控制权。有些家族酒店很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甚至在家族内部采用严格的“考试录用”制度来选拔人才。但是这样的行为无疑大大降低了选材的范围,不一定能够选出适合的人才;家族式酒店的经营方式通常是家长式的,可能产生一言堂的行为。
家族酒店最好采用两权适度分离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产权所有者是真正的监督者,又保证经理人足够的经营管理权。为保证产权所有者对酒店进行有效的控制,成为真正的监督者,在产权分配上要保证一股独大,即公司要有一个大股东。如果股权极度分散,就意味着酒店要由经营者当家,这是十分危险的。同时为了有效激励经营者即酒店职业经理人,也要适当地以薪金、奖金、股权等手段刺激经营者。
目前,我国的民营酒店约有280万家,雇佣员工实际超过1000万人;其中的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大约占10%%,这是民营酒店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基。近年来,不少老总感叹:在劳动力市场上,低素质的员工甚多,高层次的精英难寻;尤其揪心的是,不少骨干经常倒“炒”老板的“鱿鱼”,能在店中干满一年就算不错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老话在酒店人才市场上不幸被言中。这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当今符合民营酒店需要的干才确实不多,许多国营酒店和其他关停企业出来的人员,还不适应民营酒店的运营模式;二是有些民营酒店的老总,将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作一般打工仔和打工妹,在用人上存在着误区。
外企酒店如战场
在管理规范的外资企业,权力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碰到规范的企业就像参加了正规军,内部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外企的权力集中制衡,主要体现在制度化、透明化、流程化。
调查显示,包括酒店业在内的大型外企的高管中,外国人占44%%,台湾人占10%%,外籍华人占17%%,其他则为中国香港和内地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他们被冠以“台湾派”、“香港派”、“欧美派”、“韩日派”、“东南亚派”、“内地派”等。尽管已有国人突破了天花板走入高管队伍,但外企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仍是以来自总部为主的多国部队。此外,这些高管们不仅面对国内利益、资源的分配与冲突,同时还处于在华企业与总部、亚太区、大中华区等微妙关系中,派系比国内民营企业更为复杂。
这些派系之间势力彼消此长,各具优劣,谁也无法一统江湖,欧美派对总部文化理解最深,但精英大多留在本土,来到中国的多数也是过客心理;香港人是超级推销员,开拓能力有余而守业能力不足;新加坡人办事规范,虽然是黄皮肤,对中国文化倒没有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台湾人能吃苦,擅长管理,但在被员工认同上却较弱。本土酒店职业经理人最了解市场,但对国际化的理解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