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庸热”产生的文化语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金庸热” 文化市场 民族文化心理
论文摘要:“金庸热”作为2O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迎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当下的民族文化心理,“金庸热”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2O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当下文化语境的必然产物。
随着20世纪8O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控制的相对放松,大众的消遣娱乐需求得到解放,作为与严肃文学相对的通俗文学悄然登上了这个昔日难登的大雅之堂。其最典型的当属2O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热”的产生。金庸小说在出版界的版本之广,销售、印数之大,盗版之多可谓奇观,其读者文化跨度之大,覆盖地域之广,传播持续之长也是无可匹敌的。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盛行也经历了大俗大雅的变迁,从难登大雅之堂到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十大经典作家排行榜上,从民间的流传到被博士生选作毕业论文选题,金庸甚至还被浙江大学文学院聘请为院长,被授予北京大学荣誉教授,这一系列的变化可谓奇迹。何以产生“金庸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金庸的武侠小说魅力缘何之大?我们不得不从产生“金庸热”的当下文化语境中去寻找答案。
改革开放以前,严肃文学作为主流文学占据着整个文学领域,尤其是文革期间,这种与严肃文学相对的通俗文学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毒草,受到严厉的遏制甚至遭到彻底的封杀,谈通俗文学犹如谈虎色变,是人人唯恐躲之不及的东西。到了2O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通俗文学文化市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从而促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通俗文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应运而生,它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遣娱乐需求,因此通俗文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治和文化的禁锢开始松动,传统的社会心理和价值体系开始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消遣娱乐需求也从政治文化中解放出来并得到迅速增长。单调的话语表达和古板的政治说教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这种继续延续五四时期的拯救与启蒙的沉重话题已经不再适应非知识分子阶级的审美需求,他们开始寻找更为轻松的适合消遣娱乐的精神生活。于是,掌控改革开放的钥匙一经打开,各种被禁锢的思想、文化纷涌而至,特别是与严肃文学相对的港台通俗文学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热潮。通俗文学以它独有的趣味性、传奇性、可读性和平易性、悬念性、情节性吸引了广大群众,无论知识分子、农民、学生、教授还是政府官员、科学院士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领略到心灵的快感,刹那间积聚已久的紧张心弦得到放松。也正因金庸小说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再加上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转型下,中青年学者试图重构文化价值体系“重写20世纪文学史”,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将金庸搬上文学的舞台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加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本身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性,具有独特的艺术张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也就恰恰迎合了9O年代的知识分子发起的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因此,对于雅与俗也就有了更好的诠释:“精英文化”解读“精英”的“人文精神”,“大众文化”解读“通俗”的“娱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