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谭恩美新作中人性关怀主题研究(一)

谭恩美新作中人性关怀主题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2005年,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推出了新作《沉没之鱼》。故事一改了以往母女关系的主题,描述了一群来自美国的中产阶级,从中国云南的丽江,到东南亚某古国,再到丛林中的无名部落所经历的一次“苦难――救赎”的旅行。着重对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主题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作家谭恩美在作品中体现的对人及人性的关怀。?
  关键词:苦难;救赎;主题研究?
  
  1 引言 ?
  
  《沉没之鱼》讲述了一位名叫陈璧璧的旧金山社交名媛兼艺术品交易商,计划带领一群美国朋友从中国漓江开始,穿越边境进入缅甸,沿缅甸公路游历,欣赏沿途文化名胜和自然风光。但出发前,璧璧突然莫名其妙死亡,她的朋友们按原计划启程,璧璧则以幽灵的身份随行。他们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离奇的事件,如因侵犯云南的一座寺庙而遭到当地村长的诅咒,接着因为游客中的一个小男孩被认为是此部落的“救世主”。而在误入丛林和部落人们生活在一起时,又再次见证了部落人所遭受的苦难。贯穿小说始终的是谭恩美着力刻画的“苦难”问题以及应对苦难的方法,即“救赎”,就像谭恩美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我在小说里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人的苦难?……以《沉没之鱼》这本书为例,我的疑问是关于人类痛苦以及他人的责任。”?
  
  2 苦难之旅?
  
  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层层展开,从介绍陈璧璧的经历,到各个旅行团成员的背景,再到后来旅行团落入“无名之地”亲历部落人民的生活,“苦难”主题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小说中首先出场的是“幽灵”陈璧璧,而她的出场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12月2日的凌晨,也是我们准备开始远征前的十四天,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死了”。作者安排陈璧璧以“死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接着她又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并描述整个经过。同时,作者又对璧璧的身世作了介绍。陈璧璧的家庭无疑是不幸的,“我全部的家庭成员都去世了――我的父亲死于心脏病突发;一个兄弟,死于酒精导致的肝硬化;另一个兄弟,是一场交通事故的牺牲品;我的母亲,在我记事之前就已经去世了”。陈璧璧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有相似之处,同样经历着家庭成员的相继逝去,忍受着失去家人带来的痛苦与折磨。而且陈璧璧也是一个华裔,酷爱艺术,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可以窥见作者谭恩美本人的影子。然而不同的是陈璧璧的生命中还有后妈,甜妈,然而璧璧对于她的感情却是始终不愿意提起。“我不算我的后妈――甜妈,她还活着,但是最好不要提她”。像大多数后妈一样,甜妈带给璧璧的都是痛苦的回忆。在璧璧和哥哥们的眼里,她是一个“家事平常,其貌不扬”的女人,“脸上会冒出油渍,看上去像外国的地图”。甜妈每天爱做的事情就在璧璧面前不断描述璧璧生母的坏话,称她是个“阴谋家……她的眼睛就像野狗一样,随时准备扑向任何死肉”。甜妈的言语行为导致了璧璧的仇恨,长期以来母爱的缺失更加导致了璧璧一生感情的缺失。描写母亲,刻画母亲形象,突出母女间的冲突,这些和谭恩美以往的小说主题是一脉相承的。然而作者的重心并不是在璧璧和甜妈的冲突上,文章着重刻画了对于母亲这一情感的缺失造成了陈璧璧一生感情上的不幸,突出了她身上所存在的“苦难性”。“幽灵”的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使故事充满了悬念。同时,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意外“死亡”事件也为贯穿整部小说的“苦难”主题埋下了伏笔。?
  在正式开始旅途之前,小说对每一个旅行者都做了些许交待。在看似整体的旅游团中,每个人实际上又是一个小个体。在旅游团作为一个整体到达“无名之地”见证部落苦难的同时,这些个体又在经历着各自不同的苦难。旅游团的成员均来自于中产阶层,家底殷实或是个人勤于奋斗,都实现了各自的“美国梦”。然而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海下,却波涛汹涌。60岁的薇拉,一个聪明的女子,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入选美国百位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性。然而,年轻的时候却因为一段失败的婚姻而导致了毕生的遗憾,而当时她维持这段婚姻的唯一理由就是“人们对他们的怨恨”。正是由于着力想反抗存在于人们身上的种族歧视以及偏见,薇拉做着毕生的斗争。旅行团中的夫妻,31岁的马塞和妻子洛可。虽然两人曾经恩爱,然而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剑拔弩张。马塞一心想去兰那王国寻找100多年前去到那里的亲人。然而洛可却因为正忙于最关键的一项研究而要放弃,长期以来郁积在两人婚姻之间的问题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但两人都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因为那会使悲惨的结局不可避免。华裔女性朱玛琳也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女。作为专业馆长,为私人收藏家收购艺术品。可是长期以来单身母亲的她一直与12岁的女儿艾斯米存在着隔阂与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她想借着旅行之际帮助女儿完成帮助兰那王国孤儿的梦想,借此改善母女关系。在美丽的光环之下,每个人心头都有解不开的苦难结。?
  从“幽灵”陈璧璧的家庭不幸到意外死亡,再到旅行团每个成员所正在遭遇着的,小说确定了它的 “苦难”基调。然而这些只是为小说到达高潮埋下了伏笔。作者笔下的高潮是在大家到达了“无名之地”,经历了“神之军队”的苦难。?
  在到达兰那王国以后,鲁伯特被误认为是“无名之地”的人们一直寻找的救世主“小白哥”,旅行团被带入了“无名之地”。在和那里的人们生活的日子里,旅行团的人们亲身经历了“神之军队”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苦难。首先,当到达“无名之地”时,那里的人们排成长队来欢迎他们时,这群来自美国的中产阶级首先看到的是贫穷,疟疾的肆虐袭击,“他们的牙齿象溃疡流血”。因为国王的统治,战争的袭击,每个人都经历着身体残缺的折磨,“他们每个人都少了一只脚,或一条手臂,或一条小腿,残疾的肢体在肌肉萎缩处突兀地终结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一只手臂弯成很奇怪的角度,肩上的瘢痕向肉红色的肿瘤”。在“无名之地”,人们惊呆了,这些是在他们在过去生活中所不曾经历过的,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每一个人。在这一片美丽的景色下掩盖的是悲剧,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贫穷,伤害,以及无限的悲伤。同时,精神上的苦难比身体上的苦难更加痛苦。长期以来,支撑“无名之地”宽容、忍耐的动力就是期盼着拯救人民的“小白哥”能再次回来,带领部落人民脱离苦难。?
  
  3 苦难的救赎?
  
  小说中,谭恩美似乎像她自己在采访的时说的那样,只是想让人们思考怎样面对苦难问题,而没有具体提出要怎样解决这些苦难,即救赎问题。但是当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幽灵故事”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谭恩美对于救赎的书写。?
  首先,是“幽灵”陈璧璧。因为“幽灵”身份,她在整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她有洞悉别人思想的能力,她经历着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她明白了自己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别人的思想,动机和渴望,负罪感和后悔,高兴和悲伤”。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她完成了改善自我,发现自我的人生旅程。“我承认我有点自怜,自我死后,渐渐习惯于不断被感动,而我又无法感知我的整个人生。现在我通过别人,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宽度,体积和密度”。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让她在最后原谅了甜妈。虽然,在小说中,直到她死去后参加自己葬礼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因生命中缺少母爱而导致的终身感情的缺失,我所缺失的感情,都应归咎于她”。这种爱和宽恕是在结束了这场苦难之旅,不仅是对自己的反思,也是从一系列的苦难升华中感悟与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