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论沈从文小说的故乡情愫(一)

论沈从文小说的故乡情愫(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
“情愫”,也作“情素”;愫:真实的情意,诚意;“情愫”本意,就是真情实意。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记写“湘西世界”自然优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来展现本意。本文将从“人情美”、“风俗美”和“写作动因”三个部分作阐释,分析作家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和独特的功利原则与美学观的显现,以及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进而展现作者对湘西人民命运的关注,对故乡发展的关切,体现作家创作的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怀,反映作家对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关键词:《边城》 故乡情愫 人情美 风俗美
前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最初在天津《国闻周报》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十六期上连载,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在作者本人的《选集》和《文集》中都曾被编选过。这部作品先后被翻译为多种外文流传世界,曾有“震动中外文坛”之誉。《边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翠翠虽然对二人都有好感,内心却深爱着傩送。天保因为自己的爱得不到理会,在痛苦烦闷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哀伤悲痛的傩送一时无心耽恋爱情,又与家里为婚事发生摩擦,随后也随船出走下桃源,不知归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经不起打击的老船夫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怀着对祖父伤悼和对情人思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而傩送却不知何时归来,也许明天,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纵观《边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小说《边城》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它所表现的故乡美景,即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无疑是沈从文讴歌与赞美故乡的代表作。同时,他用柔美的笔墨、深沉的感情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缚的原始古朴的湘西,讴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现出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与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照,除了带有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共同倾向外,还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谬。《边城》中所描写的“美”,即是故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作家不仅着笔于神秘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于人身上,是作者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深深依恋的集中表现。
一、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情美
《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其淳朴的人情美主要是通过“边城”社会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其相互间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来的,体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文中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一)事故中的主人公――美善诚恳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十五岁的山村姑娘。美丽、天真、明慧、善良、柔和、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第一章叙述了这个人物的身世、父母之后,这样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小小一段文字,笔疏意丰,如画家速写一样简洁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清纯可爱的湘西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傩送则勤快、大方、勇敢、英俊、强健、善良。第二章介绍到傩送兄弟时如此写到:
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傩送)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这些不多的文字,充分展现了傩送兄弟俩尤其是傩送的英俊有为,和洋溢着男性阳刚的人格之美。
(二)故事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自然真挚
1.古老法则下的爱情。翠翠与天保、傩送生活在一个没有阶级、不带政治经济色彩,有着古老生活节奏与情调的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对后一代的婚姻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充分表现出了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他们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感受着爱情的古老法则:不疾不徐,当来则来,该去则去,不可强求,不能怠慢。《边城》的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劈断了的白塔又修好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就是一个明证,在归诘中体现了中庸之美,回与不回,哀而不伤,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翠翠和傩送作为作品《边城》中的两个主人公,虽然可能不像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但也都是美丽善良、诚恳朴实、秀外慧中的人儿。基于这样的基础,自从两年前在河岸上第一次偶遇那一刻起,他们便从心底钟情于彼此。
作品中写到:“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她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心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你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透过这样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爱情感受揭示了出来。翠翠这一少女,正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依循古老的原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态度。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正是以此来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情美的。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年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