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虞世南《咏蝉》创作时间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诗史 互证文本 分析味物
论文摘要:虞世南《泳弹》与骆宾王《味坪》同为唐代味物诗中味弹名篇,运用“知人论世”之法,从作家生平,我们大致可对作品作出分析,而相比较而言,皮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骆诗那么具体清晰,骆诗已知是作于狱中,且基本上可认定创作时间是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但虞诗却’不明确,本文试图以诗史互证之法分析之。
垂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该诗首句便以蝉起兴,“饮清露”,“出疏桐”,通过写蝉的高洁来暗喻人的高雅。古人认为蝉居高饮洁,故曰“含清露”,也表现了作者鄙弃世俗污浊、清高幽静的品质o’后句写作者由衷地感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从字面上看似写蝉声的传播是因为身居高处,并非依靠秋风之力,实则表达了作者孤傲清高的品格;人之所以能美名传播四方,是因超俗的学识和才干,并不是借助于某些手段或某些“达官贵人”。此诗通篇写蝉,但人的影象无处不在,作者寄寓了蝉以深厚的感情,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作者高洁的人格。正如清人沈德潜评:
“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然而,我们之所以能对该诗作出以上分析,是因为它是咏物诗,且有所寄托(寄情于物、托物寄兴),此诗既写蝉,又写人;再者,我们分析诗歌素有“知人论世”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作家的生平来分析其作品。从《唐书》虞世南传不难了解其为人,太宗尝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就其咏蝉诗来看,确实反映了这一点。该诗状物形神毕肖,寓意巧妙自然,格调清隽高远,同后来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之作,被推为唐人咏蝉诗的“三绝唱”。但与骆、李两诗相比,虽都工物比兴,但在物象交融方面却稍逊一筹。一者虞诗是清华人语,而骆诗是患难人语,李诗是牢骚人语,自然不如后者感人。其二,与骆诗相比,我们虽对虞世南其人有所了解,但对其咏蝉诗具体的创作背景不够了解,而骆诗则在题目中点明此诗写于狱中,若非有“在狱”两字和诗前小序,读者亦只能从诗中“南冠”所用典故去推断诗人有可能在狱中,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用“南冠”二字之巧妙,(骆宾王确实在狱;且骆宾王是南方人)既暗示自己在狱之身份,点题,又对应“西陆”二字,工整之至,简直是不露痕迹,天衣无缝。所以当我们读到“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句时,觉得它既写物又写人,物象交融,语意双关,作者确是真情流露,自然不做作。而且我们可从骆宾王在狱中作诗这一点确定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据清陈熙晋考,该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一说是仪凤四年(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主此说)。
那么,虞世南又为什么写《咏蝉》呢,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看,其言外之意,当是有人认为他之所以身居高位,名望大,乃是“藉秋风”,借助达官贵人引荐或其他一些手段。虞世南由陈经隋人唐,资历甚老,在陈时即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徐陵的赞赏,由是有名,曾以文学侍陈。陈灭,与其先兄世基同人隋京长安,被时人誉为晋之二陆。在隋作秘书郎,是场帝重要的文学侍臣。场帝颇爱其才,却嫌其刚直,故居于七品,十年未摧升。人唐,任秦王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贞观十七年,太宗建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功臣像以供之,世南亦居其中。可谓位极人臣,尊崇无比。一般来说,居高位者,易遭人忌。李靖,初唐第一名将,南平吴会,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居功至伟。每参议,询询似不能言,以沉厚称,然犹遭人诬陷,先是侯君集向其学兵法,未能尽其术,诬其谋反,后又有高生和唐奉义诬其谋反。魏征,良臣也,甚为皇帝所倚重,常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