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被骂惨了,但徐峥应该高兴(一)
详细内容
毫无疑问,《港?》爆了。
上映首日即:
而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数据显示,电影首日票房稍低,但1.8亿票房(含零点场1.92亿),也打破《捉妖记》创下的1.7亿国产电影首日票房冠军。
《港?》可怕的上座率
这一成绩仅次于《速度与激情7》的首日3.46亿和《复仇者联盟2》的首日1.86亿,位列第三。
而同台竞技的这三位,都是3D片。
从目前票房看,《港?》总票房超过《泰?》,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但,口碑上,《港?》也"爆"了。
不仅目前豆瓣评分是中庸的D字型。
顶在豆瓣最热门的评论,不少人打出一星。
开门见山——没有。
这是一部完整的,能基本满足娱乐需求的合格商业片。
论笑果不如《泰?》,论技巧不如《心花路放》,但徐峥流露出些许真实的中年危机,还是能激起共鸣——尤其对于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
这种危机不只限于"不育"或"不举",它更多是对逝去的青春(梦想)的感伤,以及家庭,社会强制于他的定位的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说,找回初恋那一吻,是他对现在生活的反抗。
他不甘心的,又岂止于性。
当然,能想象大多数人对《港?》的不满。因为主题表达的需要,也因为黄渤,王宝强的缺席,徐峥不得不在《港?》中把大部分的戏份都揽在自己身上,一加一减,无疑压缩了其他角色表达的空间,纵观全局,除了男主徐来,其他角色成为道具,人物形象极其空虚。
在影片中,几乎所有"配角",不论是包贝尔,赵薇,或者杜鹃从头到尾一张扑克脸,都被诟病。
最惨的是包贝尔,因为在角色设定与前任王宝强类似,甚至更讨厌——一个想"刺破人性深处秘密"兼好吃懒做的"叛徒",且在外型,表演上处处模仿,先入为主的我们,不免反感。
事实上,Sir并不认为包贝尔与王宝强演傻子的差别有那么大,王宝强在《泰?》中同样有一些过火的表演。
仅仅因为王宝强是"真傻",所以他就有了被原谅的豁免权——Sir怎么觉得这是侮辱。
说到底,只是王宝强多演傻子,他的"傻根"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包贝尔作为后来者,不建立自己形象,反而试图靠模仿取代前任。片方在宣传时也有意以此为话题炒作,种种场外因素,让包贝尔无论演得如何,一开始就被打入地狱。
香港才是这部电影的男二号。
几乎所有媒体都津津乐道的致敬Sir就不重复了,一种主流批评认为,《港?》的"致敬"算不上"致敬",是"恶搞"。
"恶搞"是贬义词,是恶意搞笑的统称?
并不然。
更认同恶搞的解释:
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尺度比较大。有时会抵触到社会道德和法律。
这句话的重点是,颠覆正常,尺度大,有可能触犯法律。
从这个角度上,《港?》不好笑不是恶搞太多,是恶搞太少。
电影确实存在不少香港(港片)元素,但许多元素只是蜻蜓点水的引用——例如过犹不及的老歌,而不能通过创造性改编,与经典产生更微妙的冲撞,产生出更丰富的释义。
但也有好的,举两个。
"铁头人"的形象来自周星驰的《国产零零漆》(其实也可是武侠片的著名招数"铁头功"),这一道具的重复使用构成了《港?》上半部分冲突,而头被套住——身份被模糊,显然暗暗呼应徐来通过重逢初恋找回自己的主线。
第二个关于台词。
《英雄本色》,小马哥说: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当徐来在双层巴士上喊出:"我等了20年,我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我不是不是想找回爱情,而是要证明我的青春真实存在过!"。
这种混杂着悔恨,骄傲,不甘的情绪,Sir感受到的震动,并不比原本弱。
恶搞需要挑战观众审美,有时甚至触犯禁忌。
比如星爷最恶搞的电影《国产零零漆》,这种对政治的讽刺与揶揄,在今天的中国银幕,你有可能看到么?
请注意最后一张,罗家英吞口水的表情
这种程度也做不到吧:
最终,《港?》也就只能拿"奶粉"(还不能是毒奶粉)开开玩笑罢了。
《港?》肯定不是徐峥最好的电影,无论最后那个戏剧性过火的高潮,还是一些失控的喜剧元素,都是向商业妥协的结果。
如果给他更多时间他能做得更好,但在一个品牌爆红三年后,才推出续集,这种速度比起今天大多数IP电影,综艺电影,远远算得上良心。
徐峥还是一个爱惜羽毛的人。
今天对《港?》的批评,很多看来,都站不住脚。
例如一种主流观点是,比《泰?》差多了。
当真如此?
假如我们把两部片的上映顺序对调,《港?》还是差多了?
是的,《港?》笑点不及《泰?》频密,但搞笑手段上,还算得体。
除了少数几个笑位有卖弄嫌疑——比如就徐来名字杜撰出徐滚,徐射这种烂梗,大多数笑位,Sir笑不出但不至尴尬。
说个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