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三十开始坏 第七章 “关亲”接人
详细内容
一个背着黄色帆布书包的总管,一个举着用竹枝捆上彩带的小男孩,两位准备背新娘的姑娘,两位挑着箩筐的炮手,两个吹着唢呐的乐师,两人一抬的"揽架"上捆满了红布带,一抬挂着七八斤猪肉,另一抬却挂着一只半斤左右的公鸡,八个扛着竹杠的"夫子"(关亲客)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此日迎亲,江雁是不敢去的,听说此日迎亲队伍中如果有新郎的话,女方家的亲戚是要"敲豆子锣"的(用关鸡的笼来罩新郎官)。
迎亲队伍到达滩头时,已是下午五点过钟。
这一日是九月初八。
当炮手放响大炮小炮时,女方家的大门却并没有象平常一样打开着,反而是关闭的,这还不算,在大门前,还横放着两根长条木凳拦着关亲客的路。屋前是一伙看看热闹的村中男女,门后却是兰姜要好的一伙姊妹们在嘻嘻嬉笑。知风习俗的总管此时隔着板凳向门缝里递进一个红包,要求姑娘们开门,可姑娘们却嫌红包太小,不肯,双方便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起了"口水战",经过八九个红包的"烘炸",门终于开了。
此时,兰姜的父母才露面出来,随便打个招呼后,兰姜的父亲提走了那"揽架"上的猪肉,兰姜的母亲却问主管那半斤大的公鸡是怎么回事,主管告诉她:那是等你当外婆时,得捉这只公鸡去看外甥。
没有人来倒水给关亲客洗脸,没有人倒茶来给关亲客喝,更没有人来招呼关亲客坐,关亲客好像是被主人家忘记了一样,被凉在了一边。
女方家的亲戚朋友都吃完晚饭了,这时,才轮到关亲吃饭。走了半天的路,关亲客们也不客气了,坐拢桌子就喊开饭。菜上桌了,酒进壶了,女方寨子里的姑娘们也来了。她们"热情"地伸手来帮你盛饭,但大多数关亲客都谢绝了,自己去盛饭,有两个关亲客,第一次来侗家接亲,不懂习俗,让姑娘们盛饭,结果吃到一半时,一个吃出一块带有泥土的骨头,一个吃到半碗的"潲水"(喂猪的),两人刚要发怒,总管道:这是风俗,在结亲时兴玩这样的恶作剧,刚才在路上忘记交待你俩了,因大多都是老关亲的,忘记你俩是新手,你们还得注意,她们还兴打"锅抹黑"(将铁锅底的烟灰拌上油,然后往你脸上抹,抹得你像花猫一样,想洗也一时洗不掉)的。话才是落音,几个吃饭不注意的人就遭到了袭击,变成了"花猫"。饭桌顿时炸开了锅,关亲客们一面躲避姑娘们的追击,一面赶紧吃饭,而女方寨子里的姑娘们却一面在追着关亲客们打"锅抹黑",一面看到被抹的关亲客"花猫"像后笑过不停。
一场混战,甚是激烈。
当姑娘们玩够后,就回到"新姑娘"(新娘)的房中陪"新姑娘""哭嫁"(新娘在出嫁的前一晚照例要痛哭一场,以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去了。
新姑娘的姊妹们唱道:
正月留妹兰花香
天长地久人不长
父母愿留妹妹坐
惟原姊妹不离娘
二月留妹桐花白
只有父母去留得
父母愿留姊妹坐
同坐几年慢分别
三月留妹桃花红
日头落西又转东
父母愿留妹妹坐
要念父母恩情浓
四月留妹荷花开
好马难逢十字街
父母愿留妹妹坐
你妹常去又常来
……
深夜十二点过钟,炮手放第一次炮。
乐师吹唢呐。
新姑娘的房中,姊妹们继续唱道:
栀子花开八瓣白
姊妹原是外乡客
今日姊妹同凳坐
明日姊妹两分别
栀子开花叶又青
姊妹原是外乡人
娘家是个滩头水
婆家才能定稳根
栀子开花叶又黄
姊妹长大要离娘
娘家是个滩头水
婆家是个养鱼塘
栀子开花叶又绿
姊妹离乡走他洲
今日姊妹同凳坐
明日思念只有哭
……
凌晨两点过钟,炮手放第二次炮。
乐师吹唢呐。
第二次炮放过之后,总管开始叫醒那些趴在桌上、坐在楼板上靠着板壁东倒西歪的关亲客,要他们作好准备捆、抬嫁妆了。一面带上小男孩,去兰姜家的叔、伯、姑、舅家(房)里去下"书子"(请柬),请"皇客"(负责陪送兰姜到婆家去的"送亲客"。这送亲客也有个讲究:得老一辈、与兰姜平班的一辈和比兰姜低一辈的这样三代人组成)。小男孩负责给每个要请的皇客"作辑"。
转这一圈下来,得二三个钟头。
等请得皇客来时,炮手放第三次炮了。
乐师吹唢呐,唢呐声不断。
此时,关亲客动手搬嫁妆:扛竹杠的,负责捆高柜、矮柜、写字桌、梳妆台;抬"揽架"的负责捡箱子、脚盆、水瓶等零碎东西,一切收拾停当,只等新娘出门了。
总管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那黄色帆布书包里的红包,开始纷纷往外飞。给兰姜父母的"屎尿钱"(养育儿女的辛苦费),给背妹出门的兰姜兄长的"上轿钱",给兰姜的"脂粉钱","梳子钱","过桥钱"……
在这七钱八钱到位后,兰姜由其兄长背着从她房间出来,一位妇女拿着一个火把,在兰姜的屁股后面不断的一面撒着米,一面用火熏着兰姜的屁股,在堂屋里,围着八仙桌转了三圈后,才正式走出大门,在过大门时,另一妇女赶紧用手一托兰姜的脚,不让其挨到门坎,说是挨到的话,会给娘家带来晦气。
出得大门,迎亲的两个姑娘赶紧从兰姜兄长那接过新娘,背在背上继续往外走。此时,抬嫁妆的"夫子"们早已走出好远了。
由炮手殿后,迎亲的队伍在皇客的加入下更加壮大,浩浩荡荡地"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