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Wiener模型辨识
详细内容
1 引言
实际的工业过程通常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而非线性过程的线性化常常有极大的局限性,但非线性模型往往能更好地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特征。因此,非线性模型的参数辨识与建立,是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中研究的重点。由Masry和Cambanis所建立的Wiener模型是一个线性子系统和一静态(无记忆)非线性增益串联而成.有关Wiener模型的辨识,文献[1]基于粒子群(PSO)优化的Wiener模型辨识与实例研究,但扰动对算法的性能以及辨识的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献[2]采用GA算法逼近非线性增益的逆函数,再应用最小二乘法辨识线性子系统的参数,辨识精度达不到要求;文献[3]运用量子粒子群(QPSO)算法进行系统辨识的研究,发现QPSO算法具有更强的非线性辨识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辨识运算的复杂性。
差分进化(Differential Evolution)是一种基于种群个体间差异的启发式全局随机搜索算法,作为进化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最早于1995年由Rainer Storn和Kenh Price为求解Chebyshev多项式而提出[4-6]。与一般的进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相比,DE算法原理简单、容易实现并且受控参数少、鲁棒性强、收敛速度较快,目前广泛应用于约束优化计算[7]、神经网络优化[8]、非线性优化控制[9]、滤波器设计[10]及其它方面。目前,DE在系统参数辨识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文利用DE算法原理简单、鲁棒性强等优点,将它与系统参数辨识相结合,把Wiener模型的辨识问题等价成以估计参数为优化变量的极小值优化问题,在整个参数空间内进行全局并行搜索Wiener模型的最优估计.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算法中种群规模NP、缩放因子F、交叉概率CR这3个控制参数对全局并行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的影响;并与采用PSO算法和QPSO算法的非线性系统的辨识结果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证明,DE算法在模型参数辨识中的有效性。
2 Wiener非线性模型
Wiener模型是由线性子系统和一个无记忆非线性增益环节串联而成,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其差分方程描述为:
其中:为
和
阶后移算子多项式,
为系统时延,
是系统的输入、输出,
为正态白噪声,
为线性部分的输出,是不可测量的,
为无记忆非线性增益.为了辨识Wiener模型,假设
已知,即模型结构已知。
定义参数向量辨识的目标是根据给定输入
和系统输出
估计
估计值
使得
时刻输出估计偏差的平方和最小:
其中:为辨识窗口长度,
为
时刻输出测量信号和估计值,
可由下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