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业电子>农业领域更需要物联网(一)

农业领域更需要物联网(一)

详细内容

  1 引言

  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农业,就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就要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要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展开,应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息、农村远程数字化,气象预报预测和灾难预警等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基于信息和智能管理复杂的农业产业系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物联网农业应用提出了迫切需求。物联网是以电子标签和电子编码(EPC)为基础,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实物互联网络,其宗旨是实现全球实物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通。

  2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 物联网在现代养殖业中的应用

  由于现代养殖都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数量也比较大,仅仅靠人工标志和识别工作量大、难度高、效率低,不能满足管理要求。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的快速识别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养殖业中。

  2003年,我国863数字农业项目中首次列入了数字养殖研究课题,一套基于远距离系统的RFID牛个体识别系统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该系统采用项圈式的应答器,挂在牛颈上,当牛通过系统的自动称重车时,系统中的阅读器将自动读取牛的唯一编号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完成称重过程。将这两个一一对应的数据(编号-体重)连同采集时间一起通过无线局域网发送到养殖场的上位服务器,为数字化养殖平台提供了重要的实时数据。ParsONsJ.等[8]对Colorado的羊安装电子标签,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了羊群管理效率。

  曹永军等在2008年就基于物联网系统RFID技术的鸸鹋养殖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了研究与应用。鸸鹋养殖场在当时一般采用人工粗放养殖方式,缺乏统一的养殖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建立物联网系统,将RFID技术用来鸸鹋的个体标识,为鸸鹋设计专用的RFID标签,并结合无线传感网络、手持移动设备和PC机数据库技术等构建RFID鸸鹋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鸸鹋数据的有效追溯和数据及业务的共享,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琪等在2009年设计并实现了基于RFID的养猪管理与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猪繁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依靠RFID技术的ID唯一标志功能把猪的管理转变为对ID号的管理。系统能自动、准确地识别出每一头猪,并从数据库中读取猪的资料提供给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能按照特定的任务执行相应的操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数据的获取都是合理正确的,减少了人为误操作。同年耿丽微等就当时的奶业所存在的养殖规模较小、单产水平低、管理技术落后、饲料单一、牛群血缘不清,以及由此导致动物产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地保证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奶牛的身份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采用瘤胃式动物电子标识来为每头奶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数码档案,实行一畜一标,并通过采用RFID技术以及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技术对存储奶牛信息的电子标签进行远距离识别,从而及时地实现对每头奶牛的监控与管理。研究结果表明,RFID系统读卡器的识读率为100%,该方法实现了对奶牛生产养殖的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