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工业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战略:绿色环保(三)
详细内容
正确认识"白色污染"及治理对策,走出宣传误区
1 "白色污染的"的由来
七十年代末期,塑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传入我国,为我国农业的稳产和高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多年来地膜覆盖面积已增至一亿多亩,地膜年产量及使用量均在40万吨以上,地膜在发挥保温、保墒,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因不能及时从农田中回收,又不能在短时间内降解,造成破碎的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久而久之会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产,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反而造成农作物减产。聚乙烯塑料薄膜残存在土壤中有可能对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土壤正常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被称之为"白色污染"。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各种包装膜、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大量涌现。这些塑料制品以轻便、安全、美观、卫生和价廉迅速冲击了传统材料如金属、棉布、纸张、玻璃等材料的应用领域,以塑代钢、以塑代木、以塑代纸等现象几平无处不在,但由于人们环保意识不高,对这些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用后随意丢弃,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舆论的关注,把这种有碍观瞻的视觉污染亦称之为"白色污染"。
2 "白色污染"客观存在,但塑料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
包括"白色污染"在内,地球上出现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乃至侵害人们心灵的精神污染都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可以说现代文明的进步是以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为代价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花最小的代价换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我们不能因为汽车尾气污染空气就废弃不用,只是想尽办法将其对空气的污染控制到最低;我们不能因为蔬菜水果上有残留的农药就不去食用,而只是尽量减少其残留量和无可奈何地接受它;我们不能因为是药三分毒就拒绝服药治病,而只是希望毒副作用对人体伤害尽量小一些的同时把病治好,……等等。做为塑料废弃物包括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如果我们能做到不随意丢弃,如果能像玻璃啤酒瓶、铝制的易拉罐乃至像塑料瓶、桶等那样被回收并重新加以利用,那么就不会在街头巷尾、道路河流上变成刺激人们视觉的污染物。有的报纸报道说北京使用的塑料背心袋都是北京市周围一些市、县用废旧塑料重新加工出来的,因此要想杜绝北京市塑料包装袋用后丢弃的污染就必须抓源头,取缔这些生产经营塑料膜袋的企业。也许这是记者的善良愿望,把治白的法宝"一禁了之"再次祭起来,殊不知我们连盗版光盘软件都禁止不绝,能把有正当经营生产权力的企业禁止住吗?
已经有二十多个省市发布过地方法规,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和非降解性的塑料袋,有的地方把塑料袋的厚度限定在20μm以上,有的地方要求工商、城管部门加大缉查力度,对违规者严格严厉处罚。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法规的无奈与苍白说明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就是把塑料工业说成是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把塑料加工厂说成是污染的源头是定错了位、拨借了弦。世上本无垃圾,是人类制造出了垃圾;世界上本无"污染",是人们低下的环境意识和随意丢弃的恶习造成了"污染",我们在治理"白色污染"时必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表面抓实质,如果我们把劲头放在综合的、科学的,社会性的治理上,那一定会出现塑料工业与全社会双赢的局面。如果今天禁这个,明天禁那个,今天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明天是包装塑料袋,那么可以说从塑料材料的本性来说,还有很多会被抓住不足之处而需要加以禁止的,例如地膜、农用棚膜,例如聚氯乙烯管材、门窗异型材,例如医药包装瓶、盒,例如食品和众多物品的复合包装袋,例如汽车、家电、计算机上的塑料部件有很多是不易再回收利用的,是埋在地下200年不烂的,都要禁止吗?显然这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是新世纪发展的标志。
3 铁路沿线"白色污染"得到治理是"禁白"和"替代"的结果吗?
现在有人不厌其烦地把铁路沿线"白色污染"的治理成效归功于铁路部门自1996年起的"禁白和替代",这显然违背了最基本的事实。在铁路部门强有力的行政干予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退出了这块阵地,代之以纸制的餐盒(多数),但从乘坐火车的经历来看,真正使铁路沿线不再出现"白污"的措施是乘坐封闭车厢的旅客无法将垃圾扔至车窗外以及列车员严格的收集垃圾行为,一方面在列车上吃盒饭的旅客越来越少,一方面在列车车厢两头的垃圾箱、垃圾袋中,餐盒的数量有限,大量的是果皮、残羹剩饭,是塑料包装膜、袋,设想这些东西如随手扔出窗外,或被列车员从车门扫出车外(像以往那样),铁路两侧能干净吗?纸餐盒因在短时间内(至少5个月)不能在自然环境中消纳,被丢弃的路基上不是同样有碍观瞻吗?我们还亲自使用过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替代品,并认真地收集起来带回单位进行在自然环境中的消纳试验,结果几个月都未能改变使用后的状态,能说这些替代品是环保的吗?铁路沿线治白取得成效真正的原因是加强了对污染物的管理,是不随意丢弃或被强制不能随意丢弃的文明的行为。
4 认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和塑料袋价值低无法回收",因此不如一禁了之省事
持这种观点的人低估了人民群众回收弃弃塑料制品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杠杆的作用。一个例子是为配合199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办法》,采取用塑料袋换取布袋的办法,每个发放点当日回收塑料袋都在10万个以上。另一个例子是1997年由六个生产厂家共同出资建立回收网,以每吨2000元即每个餐盒1分钱的价格在北京全城区回收用过的发泡塑料餐盒,每个月的回收数量达一百多吨,达到了北京市《关于对废弃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必须回收利用的通告》中对回收率必须达到60%以上的要求。这说明只要经济措施得当,既使再难回收的废弃塑料制品也是可以回收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