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论
详细内容
第一篇:《生死论》
生死论
文言\\\崇德向善
夫天运四时,草木荣枯,月有圆缺,人患死生,道法自然也。生不可代,死不可替,生死无助也。生者,吾所欲也,死者,吾所畏也。喜生畏死,人生死论之常情,古今一也。高下相对,阴阳互生,人之生死相随也。生不知死,知死焉得生也?生死永不相逢也。
庄周梦蝶,虽醒犹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周之说谬也。“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者,老子道德经也。五千言妙语如珠,也有不足信者也。人生于偶然,死于自然,命如朝露,匆匆如白驹过隙也。合乎天道,人情何堪?当养生以终天年也。
生也啼哭,死也落泪,富贵贫贱莫能免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不寿,孰能补之?生为众人,死为万民,死之厚也。生为一己,死为私利,生之薄也。生死为民,寿虽短犹长,绵绵不息也。死为私利,寿虽长犹短,瞬间枯骨耳。君不见,西湖奸贼像,百世遗羞,后人耻于秦姓也。君不见,长安街万民相送,泪落如雨,生有行迹,死有英名,载于史册,存于民心,恩来不朽亦。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昂何其悲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孟德词风浩荡,穿远古而来,声震宇内而不绝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生之伟大,死也荣光。李清照柔肠侠气,女子亦豪杰也。此皆千古先贤,吾辈之楷模也。俯查百代,近观诸身,人之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天地之正气存焉。
21世纪,转眼十年。天灾之祸,人为之乱,无片刻之清闲也。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今有中国云南地震,日本福岛地震,天灾异相频现,末日之言真假莫能辨也。金融危机,东亚军演,非洲骚乱,世界何其乱也!?或死于天灾,或亡于人祸。死尸狼藉,不得其生者,不可胜计,百姓生之多难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信否?
当今之世,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有德之人徘徊于阶下,跳梁小丑鼓噪于朝堂;才俊之士埋没于民间,无能之辈窃据高位;民众凄凄恐惧于老无所养,父母碌碌只求少有所学;惑于金钱,迷于物欲,人之生不也悲夫?古之人或隐于市,或隐于野。当今之世,隐于网络也。隐于野,与草木同朽;隐于网,与众人共甘苦,崇德向善“不亦乐乎?”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自古之传统也。奋发图强,处变不惊,笑看云卷云舒,华夏智慧世界之福也。崇德向善曰:环球八万里间,如此动荡不堪!强权明里争夺,资本暗中圈钱,民众生于倒悬也!世界风云变幻,惶惶不可终日者,历史之转折点来临焉。舍其生,忘其死,忍辱负重,抱富国强兵之信念,吾辈定当扭转乾坤,顺天应物,有所作为也。遥想中华未来,朗朗乾坤,崛起之日可期也。
第二篇:《论生死》论生死
人生于世,终会老死,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事。
自古至今,有多少人和始皇帝一样想长生不死?想要长生不老?那么先了解人为什么会死亡吧!其实比起其他动物,人类呈现一种“幼态滞留”的现象,意即人类老化较晚或者说其速率相对较缓慢,然而却还是难逃死亡的命运。在现代科技的进步下,人类的平均寿命在过去六十年内提升了二十多岁,但这仍是有限的数字。
从科学角度来说,人是这样死的:吐出最后一口气,心跳停止。此时大多的细胞仍是活的,依然进行着代谢的工作,没多久氧气耗尽,细胞缺氧而丧失活性,最后细胞全数死亡,只剩下一具待分解的冰冷躯体。人类会老化是因为细胞进行无数次的分化后便会受损,包括基因突变、蛋白质损坏或自由基分子破坏了膜状构造等,最后只有四种命运:一、被挽救,
二、自杀,三、变癌细胞,四、老化后停止分裂直到痊愈,也就是自我修复。在演化论上有此一说:“老化是为了延续物种折衷后的结果”!人体有一定的能量,在维持细胞和制造生殖细胞这两件事中必须分配一定的能量!根据“弃车保帅论”,生物选择留下更好的子代,因此在这条件下,我们放弃了自己,终至死亡!{关于生死论}.
另一方面,道德或人伦论者则强调“活着有质量,死时有尊严”。从他们的观点来看,死亡似乎是意识的终止,而宗教则以“到了更高层次的世界”来说明,他们看待死亡是认为死亡会把自己从生存的感官和卑俗的本质中释放出来,也难怪人们会如此迷信,因为这将会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事实上,人们会如此恐惧其实是来自于无知,对死亡的不了解使人们幻想,将之加上未知的惊恐,因为他们将失去世上依凭的一切,但其实在死亡的过程中,人的心智会逐渐丧失,不再思考,因为意识只是大脑运作的副产物!
既然人难逃一死,那么至少要死得有尊严。近来多数国家已有立法设置“安宁病房”,提供大众满足身为人的尊严照顾,更有所谓“放弃急救”、“不施行心肺复苏术”的志愿签署。为了死亡的质量,不少人为了死得少些痛苦而签下志愿卡,算是目前死亡的最高质量了。人类对死的看法不尽相同,尤其是人到暮年,或病在垂危之际,常有畏惧,愁虑,无奈,缺憾,留恋等相当复杂的心情。为了对死的问题持有一个正确,明白,豁达的看法,希望人们不仿品味一下历史名人对生死的论述。
几千年前的夏禹王就把人的生死绝妙地概括为八个字:“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是人生来就是暂时寄托在世上,死了就要归回到来的地方。讲的多么简单明白啊!
道家鼻祖老子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谓之生,谓之死”。大意思是天地间的生命是由气构成的,生为阴阳所变,死也是阴阳所变。凡有形之物,都是不长久的,气数尽,就要完。说明大自然的造化,就是这样子。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的更周详。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他认为人的生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生就有死,无死也无生,知道事物这个依存关系,还有什么想不通而忧患呢?{关于生死论}.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对生死更达观,他在《自然与人生》一文中说:死是怎么一回事?死真是可恐怖吗?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分,生死之间才成为无始无终的大生命,
大生命就是大自然。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他不仅这样讲了,而且也这样做了。他用生命阐明了生与死的意义,深为后人敬仰。
鲁迅先生对生与死的看法甚为豁达。他说:凡有高等动物,尚没有遇着意外的变故,总是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明白这事,便从幼到壮到老到死,都要欢欢喜喜的过去。
文学家徐谦在《夜》的一文中说的更是坦然。他说:看人世是悲剧还是喜剧似乎不必,人在生时尽管生活,死时释然就死。我想这是最好的态度。对生不贪求与狂妄,对死也不害怕与胆怯,于时在生时不会虑死,在死时也不会恋生。
请不要因人会死而感到悲伤,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人有生有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和造化。老不必叹,死不必悲。活着的人们,尽情地学习,工作,劳动,敞开你的心扉,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生活吧!
第三篇:《论生死》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题记
因为年轻,不愿提及生死。
小时候,感觉生死是很遥远的事儿。长大了,才发现它是那么的如影随形。路上,水旁,新闻,每天,每时,每分钟,每秒,都有认识的抑或不认识的去了奈何桥,喝了孟婆汤,跳进了忘川河,两旁的曼珠沙华是那么的妖冶。于是,开始做梦,整宿整宿的睡不着,总是在想为什么人要死?死了去了哪里?有三魂六魄吗?
于是就开始找各种书籍。
有的说:人来到世上就是受苦的,当苦够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有的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的说:死是一个必将降临的节日;也有的说:死了就可以去天堂。
《圣经》对死亡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肉体的死亡,灵魂的死亡,第二次死亡。
犹太教中认为,生死是灵魂的永存,来世的惩罚,灵魂的转世。
庄子认为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看到天安门前的自焚事件,听到南京大屠杀的惊人数字,送走昔人疼爱的亲人„„心,彻底零乱了。
是啊,庄子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了。
要不何来红白之事?何来诸多忌讳?
又有几个人能看透生生死死,和老庄一起梦蝶?
人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中度过。在这个匆忙的过程中,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每一个人都心存畏惧。
庄子之所以对死亡旷达,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顺应,既然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么死亡还有什么可怕?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关于生死论}.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虽然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不怕死,可他绝不找死。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压力,就选择了轻生。
去年,某个学校半年出现了“三连跳”,还有一个上吊身亡。
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害怕生命中的挑战吗?
现在,在大学里的学生都承受着一种压力,大家心情很沉重,就是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轻生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原因无非几种,最多的一种是感情问题,恋爱没处理好,觉得此生无望了,殉情。第二种,工作没找好,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尖子,上了这么好的学校,社会还不接纳自己,愤而轻。第三种,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觉得太压抑,人生没有什么乐趣。
这些轻生的学生在他们的人生刚刚到达20个楼层的时候,把自己连同他们的背包一起从楼上扔了下去。他们的理想还没打开,甚至也没来得及放下,一切就都陨落了。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小皇帝的那种环境之中,四个老人、{关于生死论}.
两个大人供着一个小孩子。这个家庭是个金字塔,孩子永远在塔尖之上。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惟我独尊?
但是,社会也是一个金字塔,每一个公民刚刚走进社会,就意味着要做塔的基座。
我们现在一个悖论,就是每个从家庭的塔尖走出来的独生子女不肯做社会的基座。当不愿意做基坐的时候,他面对的不是简单的心理的失衡,走到极致就是对于生死轻易的选择。其实,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今天种种压力下,人由于这种失衡而采取的对生命最草率的一种处理。
轻生的方式在今天有两种,一种明显的轻生方式是果决地把自己像一件破衣服那样从高楼顶上扔下去。
另外还有一种隐蔽的轻生方式,就是让自己放任自流。在工作岗位上他不思进取了,在一个无望的家庭中不营建感情了,在朋友圈中穷困潦倒、醉生梦死。这个人成为了行尸走肉。他的肉体的生命没有寂灭,但是心其实已经死了。他那个痛至极点的心也已经寂灭了。
今天我们讨论生死这个话题,看起来很远,其实离每一个人很近。
我们生命中究竟还有多少肌体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
黑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扬弃。死亡是意识的自然否定。主人意识(独立意识)/奴隶意识(依赖意识)。凡开创新世界英雄的死,都是悲剧性的。
罗素认为,生死并不属于哲学问题,而是属于科学与宗教问题。但是哲学有责任使人免于死亡的恐惧。人注定要失去他最亲爱的人,明天自己也要穿过幽暗大门,但绝不应颓废,反而应该怀抱崇高思想,使他短暂的日子充满高贵,决不成为懦弱的命运奴隶。
马克思推崇勇于自我牺牲的死亡。
不管怎样,生死对我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带着自己心里最初的梦想,以庄子的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这种外在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第四篇:《生死学论文》{关于生死论}.西南大学2012—2013学年度1期通选课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死亡与哲学—感悟哲人的死亡观
姓名
学号
年级2010级
专业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2011年11月20日
死亡与哲学—感悟哲人的死亡观
一、超越死亡
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结束,存在的终点,这是人畏惧死亡的重要原因。如果死亡不具有这样的意义,即不是人的终点,只不过是人生的逗号,人就不会再畏惧了,因为人已经超越了死亡的限制。其实这同时假定了人是永恒的东西,永恒使死亡失去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死是现实存在的,于是死亡与永恒这一对矛盾摆在了哲学家面前。毫无疑问,只有一个办法能调解这对矛盾,那就是将人一分为二,只有这样人才能既死又不死,柏拉图哲学就是典范。
柏拉图认为人由肉体与灵魂构成,而人的本质在于灵魂。肉体是肮脏的,恶的,短暂的;而灵魂则是纯洁的,善的,永恒的。死亡的只是肉体,摆脱这个给人带来痛苦的肉体对人就是一种善。既然灵魂不死,那么肉体死后,灵魂去向何处了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人还是会畏惧死亡,因为灵魂的去处是未知的,
这就包括地狱的可能性,如若是这样,灵魂不死也就意味着痛苦不死,生不如死。柏拉图回答,“看不见的、神圣的、不朽的、有智慧的世界”。他一举两得,使死亡不值得畏惧。这种哲学,使人本身已经超越了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不复存在了。直到中世纪,这种手法仍在延用,只是灵魂要想从时间中进入永恒须过上帝这一关。上帝成了灵魂的阻碍,只有上帝可以让死亡过期,让灵魂进入天堂。于是,基督道德教义成为人无惧死亡的屏障,可他们的灵魂却畏惧着比死亡还要可怕的事物,神圣的上帝。在这种深刻的恐惧下,灵魂在进入永恒前已经死了,而这种死亡偏偏难以对抗,一直延续着数百年,欧洲大陆上行走着一代代死者,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
二、忽略死亡
死与生总是紧密联系着,死是生最后的表现。但如果有哲学家说,死与人没有关系,人的畏惧便没有了根基。死亡对人来说已经如此轻描淡写,以至被忽略到无,这样的哲学是不可思议的,但伊壁鸠鲁却这样坚持着。他认定自己的原子学说,世界的本质包括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受自然控制,是自由的,没有任何强加给原子的命运。人之死,不过意味着构成人的原子的消散而已,肉体与灵魂消失,但原子长存,这就是死亡。“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如果人担心死后的状态无疑是愚蠢的,当人变成消散的原子,这种存在对人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意义,从而死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亦和我们无关。伊壁鸠鲁通过论述死亡与人无关来忽略死亡,进而忽略对死亡的恐惧。
比较起来,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则更为彻底,他直接否定死亡与人生的关系,完全否定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同样地,在死这一点上,世界不是改变,而是终止。”他总是把人生与世界紧密联系,认为两者就是一回事,基于这种世界观,他的“人生”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这种神秘即便是死亡也无法触及,更无法经验。另外,不存在死后灵魂的世界。空间上,世界是神秘的,因为它是有限的无限,无限在于广延,有限在于主体界限;时间上,人生是神秘的,因为它是无限的有限,无限在于无时间性即为永恒,有限在于时间性一旦存在就有终点。从而死亡也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它确实存在,然而作为人生之谜,它的答案却在时空之外。死亡在人生
之外,它就需要被忽略,也应该被忽略。畏惧和人生无关的事物只是自寻烦恼。维特根斯坦宁愿这样想,人生的意义无法把握,但至少不在对死亡的恐惧那里。
三、死亡的意义
从本质上说,忽略死亡其实是拒绝接受死亡,多少都有一些逃避的嫌疑。人必须得承认,谁也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有时死亡就是现实地不期而至。人常常畏惧的就是死亡的这种无限可能性,死亡在窥视着每一个人。当人不得不接受死亡,没有后路可退时,就只能正视死亡了。那么,要如何给人正视死亡的勇气呢?正视死亡,无疑是严肃的,人在严肃面前总不能率真地表露自我,因而这是困难的。然而如果死亡对人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正视这意义就代替了正视死亡。
死亡也有积极的意义?这是需要哲学家去赋予的,哲学家就是一群练习死亡的人,拥有洞察死亡的明亮的双眸。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死亡见解独到,认识深刻。塞涅卡认为,死不过是非存在,人在来到世间之前也是非存在,这也是一种死。因而,人注定要在前后都是死的区间里行走,时间让人远离死亡的起点,却又将人带向死亡的终点。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来来往往的人所背负的命运注定要在时间里光影交错。但这旅程却是痛苦的,烦恼、悲伤都在折磨着人。可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带不走财富,带不走珍爱的人,只有自己单独的内心。死亡是宁静的,它沉淀所有世间的纷扰,心灵在这份永久的和平与宁静里获得真正的意义。越是畏惧死亡,越会忽略生活。死亡就在生活里,离每个人都很近。但它不是要人远离生活,一个人真正理解了死,才会离生更近。畏惧死亡的人,无疑也是畏惧自己的,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迷路。死恰恰是让人认清自己的道路,人对死的恐惧遮蔽了死的“善”。用宁静的心去接受这份“善”。“但盛筵必散!离开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