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文明礼仪演讲稿>古代婚俗

古代婚俗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一、三书六礼

1)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2)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

礼)时用。

3)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4)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

“提亲”。

5)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

“合八字”。

6)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

或“小定”。

7)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

称“过大礼”。

8)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9)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10)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臵。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1)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2)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

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古代婚俗}.

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3)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4)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

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三、中国的婚纱历史

我国婚纱礼服行业起步比较晚,国人真正开始接触白色婚纱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红色凤冠霞帔的传统将近3000年之久。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婚纱变成了婚礼服饰的代名词。但凡是读童话书长大的女孩,谁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穿着华美的礼服与王子翩翩起舞,然后以一个完美的婚礼作为整个童话的美丽结尾。而婚纱实现了女孩们儿时那最美丽的公主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婚纱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意识滞后,以至于当时青年人对婚纱的强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时尚的美好愿望不能被完全满足。最早期的中国婚纱礼服样式死板,且可选择性狭窄,人们只能遥望电视里的明星、上流社会的名媛淑女阶层。到后来,通过婚纱礼服企业以及设计师等诸方的共同努力,婚纱的款式风格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消费者在对婚纱的选购上存在着盲目性,选择的往往都不是适合自己的款式。2001年之前,结婚的新人大多数还是选择租赁婚纱礼服,而订制购买礼服尚未在中国形成气候。据统计,2005年中国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连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选择穿白色婚纱礼服举行典礼。我们来想象一下,600万个穿婚纱的新娘,那景象将是多么

壮观啊!

四、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提亲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定亲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圆);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继“文定”后择吉迎娶,由择日店拣“好日”的日子。亲友送礼,婚礼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意。旧时有媒人首次进门不能喝茶的习俗,谓“媒不饮茶”,说喝了茶要冲淡婚事。又称媒人为“媒百橱”,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谢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调解责任。成亲请吃酒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着红纸“知单”请长辈亲友吃喜酒(好日酒),长辈要在自己姓名下写上个“知”字。好日前有

待郎、待嫁习俗,双方父母亲请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莲子,讨“五子登科”彩头。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鹅2只、肉l方、鱼2尾等。看嫁资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臵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安床伴郎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里,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于床的里边,称“伴郎”。晚上要给这个小儇吃包子、花生、鸡蛋,寓“包生儿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离开时,要给红包,俗称“挈出尿瓶”。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贳器店贳得花轿和婚礼器物,挂灯结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贺客,称“细便饭”。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早餐兴吃“享先汤果”。坐花轿宁波闺女出嫁均坐花轿。传说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难至明州,金兵追急,赖一女子相救得脱,后找恩女不得,诏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披,并坐花轿。花轿,俗称“大红花轿”,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宁波美球针织厂赵姓厂主的儿子成亲,特约贳器店制作一顶上等花轿,精工细镂吉庆故事人物300余个,名“美球轿”,贳器店化本钱5000元,赵家首次贳用付费500元。这顶八人抬花轿,抬轿者穿一色特制的缎子马褂,炫耀一时。坐花轿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带在嘴边一句话: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又不是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日,花轿出门,以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以喜娘(送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开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客人兴吃“开面汤果”。花轿临门,女家放炮仗迎轿,旋即虚掩大门“拦轿门”,待塞入红包后始开。花

轿停放须轿门朝外,女家有人燃着红烛、持着镜子,向轿内照一下,谓驱逐匿藏轿内的冤鬼,称“搜轿”。女家中午为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上轿新娘上轿前,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佯作不愿出嫁,懒于梳妆(当然也有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较异习俗有三:其一,“哭上轿”。女儿上轿,母亲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话,有:“囡啊囡,侬抬得去呵,烘烘响啊!侬独自去呵,领一潮来啊!”“侬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饭吃”等,新娘动了感情含泪惜别。其二,“抱上轿”。新娘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只焚着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轿的后轿杠上搁系一条席子,俗称“轿内火熜,轿后席子”。起轿时,女家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兄弟随轿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绕至千岁坊或三法卿(地名)等处,以讨“千岁”、“三发”彩头。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点火熜灰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臵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亦称“接火种”。拜堂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幼女(俗称“出轿小娘”)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轿。新娘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步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臵。是时,新郎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请(找)回,站左侧。喜堂布臵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赞礼声动作。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乐起)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由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其间,新郎、新娘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

篇二:《中国传统婚俗》

中国传统婚俗

张雪梅

亲爱的各位同学:

晚上好!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非常高兴和感谢各位同学能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婚俗。

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婚礼吗?(当然是别人的婚礼,将来你也会有自己的婚礼)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从小到现在至少也有一次参加婚礼的经历,婚礼的形式会不尽相同,或中式,或西式,或传统或现代„„在这诸多的类型中,你会发现,现代人举行古代婚礼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而大家看到的婚礼仅只是传统婚俗中的一小部分,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有着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婚姻习俗:有的浪漫而美妙,有的神秘而阴森,有的愚昧而可恼——但无论良俗、陋俗或良莠杂处之俗,都是中国婚俗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而且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因此可以说,婚俗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是人类文化的镜像。

说一说“婚”字的由来。“婚”同“昏”,现在有人杜撰说“昏”是“发昏”是说“结婚、婚姻太麻烦,能累得人发昏”,当然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其实“婚”源自于远古时期的抢婚,既然是抢婚就不能光明正大,至少要等到黄昏以后才能抢,所以这里的“昏”是指“黄昏”。婚姻最早称为“昏因”,即“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我们从抢婚中发现,在远古时期,婚姻以野蛮的抢婚开始,所以谈不上什么礼仪。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周代,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只是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播放:视频《梦飞大宋》,从中看到中国的传统婚俗有哪些?

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家媒人。媒人取回庚贴后给男家,卜吉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今称“过大礼”。

请期:请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我们发现,在这“六礼”中媒人是一个重要角色。他要去提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迎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俗话说: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下面我来介绍在古代婚俗中关于媒人这一重要的角色。据你所知,“媒人”都有哪些别称?

(一)中国传统婚俗中的“媒”

媒人,又称“冰人”。据《晋书》记载,西晋时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紞(dǎn)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令狐策说:“我已经老了,不给人做媒了。”恰巧这时太守田豹来请他做媒,要他替自己的儿子去向张公征女儿求婚。令狐楚只好去当媒人,第二年春天冰化的时候,太守田豹的儿子与张公征的女儿结婚了。后来人们便因这个典故把“媒人”又别称为“冰人”。

媒人,又称“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

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看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努力也不能到一处。”(受这一思想影响,在少数民族中,离婚时也要拿来一根线,在族中老人主持下,将线剪断)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红娘”原是一个人的名字,唐代的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

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所以,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古代婚俗}.

在古代媒人作为一种职业虽有成人之美的赞誉,但也有为了牟取私利贪图钱财,乱点鸳鸯谱,成了世间许多不幸婚姻的罪魁祸首。针对这些无良的媒人,中国古代民歌中对此进行了尖刻辛辣的讽刺:一条帕子两边花,背时媒人两面夸。一说婆家有田地,二说娘家是大家;又说男子多聪明,又说女子貌如花。一张嘴巴叽哩咕,好象田牛青蛤蟆。无事就在讲空话,叫儿叫女烂牙巴。日后死在阴司地,鬼卒拿他去捱叉。

在封建社会里,之所以有媒人这一职业,是因为男女之间讲究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共结连理,这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之言”是和“父母之命”相并重的婚姻条件之一,没有“媒妁”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诗经·豳

[bīn风·伐柯》里说:“伐柯[kē]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如果男女不经说媒就私订终身,不仅会为家庭社会不容,多半也是以悲剧而收场。

近代以来,尤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开始主张婚姻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被写进了《婚姻法》,今天的媒妁失去了往日的社会意义,也不同于往日的性质。

(二)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聘礼”

在古代婚俗中,聘礼与媒人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按六礼规定,纳征的礼物最为重要,是正式的聘金、聘财,此礼一成,男女双方都不能轻易悔婚,否则不仅舆论不容,而且要受到法律处分。

作为聘礼的种类、数量、贵重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

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诗文中看到:崔駰[yīn]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是由于他们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之意,故送聘礼又叫“委禽”。

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如《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

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又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里的“木瓜、木桃、木李”和“琼据、琼瑶、琼玖”也是传情达意的聘礼。

到了宋代,在江南汉族地区茶叶被列为聘礼中的重要礼物(出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元明清各代承袭下来,茶叶几乎成为不可或缺之物。从此,民间即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或“受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笑着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这反映了茶曾是传统婚姻礼仪中重要的聘礼。{古代婚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聘礼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为兴盛。2014年11月底,河北省邯郸市的曲周、广平、馆陶、肥乡等县上百名越南媳妇集体失踪,每桩婚事收取十多万元的媒人吴美玉也不见踪影。越南媳妇的家人怀疑,这是吴美玉的骗局,她收钱以后,携带越南媳妇到其他地方再嫁别人。目前邯郸警方已经立案。为什么要娶越南媳妇?如果要迎娶本地的姑娘需要下“三斤一响”的聘礼——3斤重100元纸币(大概十一、二万)和一辆轿车,还要建新房,买全新的家电家具,算下来至少需要40多万,村里很多家庭都无力承担,所以不得不选择语言沟通都存在障碍但是相对便宜的越南姑娘。

篇三:《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婚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婚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1.古代婚礼基本流程:

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

1.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结婚流程:

婚礼前准备:

一、祭拜

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

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古代婚俗}.

婚礼基本流程:

花轿: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美满幸福。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

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火。一些传统婚礼元素:

花轿。旗锣伞扇:鞭炮:凤冠霞帔:盖头:马鞍:火盆:秤秆:花烛:

天地桌:

婚服的演变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古代婚俗}.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

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篇四:《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情侣们采取的结婚方式已经不仅仅是西式婚礼的方式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的中式婚礼了,今天,中国婚庆礼仪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古代婚礼的一些流程和习俗。《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篇五:《中国传统古代婚礼篇-清朝》

中国传统古代婚礼篇——清朝时间:2012-12-0610:15:46|编辑:阿满|来源:爱情鸟婚事网清朝

满族入关之后,新的统治阶级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特色的婚俗和婚制等,像现在这段时间清宫剧不叫流行,看电视剧我们就能从剧情里了解个大概,比如说清统治者所提出的“满汉通婚”实际上并非实用于统治阶级,清十二帝的后妃中能记入史册的没有一位是来自汉族女子。而且清朝继承了明朝时期对婚姻制度法律化的管理手法,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修改制定。{古代婚俗}.

清代——各阶层婚仪规格区分化

官员:当时凡是官员结婚,先以媒妁通言女家,如果两家满意,便择吉行纳采礼。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纳采日,主人吉服,命子弟为使,从人携带礼物送到女家。至门,女家主人吉服迎入,从者将礼物陈于厅堂,使者说明纳采的来意,主人表示接受,并告于

庙。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从人辞归,主人送于门外。是日,官员纳采礼之家,设宴款待宾朋,用牲数目有严格规定,不得越制。公爵纳采日设宴用牲九,侯伯递减,一品官行纳采礼设宴准用牲六,二品官准用牲四,三晶官准用牲三,四品官以下准用牲二。

结婚前一日,女家送妆奁于官员家,陈于厅堂,以示女家陪嫁之丰厚。结婚之日,官员家一面备办酒席大宴宾朋,一面设仪卫,以妇舆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无须亲迎。女家将出嫁的姑娘打扮起来,等候迎亲的车舆。当车舆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车,迎亲队伍返回家门,由女侍引导新娘入室。然后,新郎与新娘行礼如仪,再行合卺礼。当天,宴席的数目,在《大清会典事例》上有规定,同样不得越制。

品官之子,未受职者,婚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

皇子:再说皇子的婚礼规格,内务府豫行钦天监诹指婚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届期,赞礼大臣偕福晋父蟒袍补服,诣乾清宫东阶下。福晋父北面跪。藏历大臣西面立,称:“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与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承旨,行三跪九叩礼,兴,退。乃诹吉纳币。(见经费。)届日,内务府官以彩亭载诸礼物入福晋家,陈币于堂,陈马于庭,陈赐物于阶上,以纳币告。

福晋父母袛受谢恩,燕会行礼如仪。婚前一日,福晋家豫以妆奁送皇子丨宫铺陈。届日(上斦下贝)明,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嫔妃前行礼。皇子乃如福晋父母家,行迎娶礼,回宫。内务府选随从女宫八人豫诣福晋家阁前袛候。赞事命妇豫诣皇子丨宫内别室袛候。自宫门至于福晋家,步军统领所饬部洒扫清道。銮仪卫备仪仗,红缎帐舆。内务府总管一人,官属二十人,蟒袍补服,护军四十人,如福晋家奉迎。吉时届,内銮仪校奉舆陈于中堂。

福晋礼服出阁。随从女官翊升舆下薕。内校异行。镫八十炬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乘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帅属及护军前后导护。行至紫禁城门外,众下马步入,及仪仗止于宫外。女官随舆入至皇子殿前,降舆。女官恭导福晋出舆,引入宫。吉时届,赞事命妇上合卺酒,设燕,皇子与福晋行合卺礼,执事者皆退。是日,内大臣、侍卫二品以上、八旗、文武大臣齐集,福晋亲族有职人等暨同旗之大臣、侍卫官员等齐集箭亭内,命妇等在长房内筵席,如纳币于福晋家之仪。翼日,皇子及福晋夙舆,朝服,内务府管理妻二人导,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朝见礼。皇子前立,福晋后立。皇子行三跪九叩头礼,福晋行六肃三跪三拜礼。

次诣所出妃、嫔前行礼。皇子行二跪六叩头礼,福晋行四肃二跪二拜礼,各如仪,退。(其何处行礼之处,宫殿监督领侍卫皆豫奏闻请旨。)皇子仍如福晋父母家行礼如前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