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以后的以后散文

以后的以后散文

详细内容

第一篇以后的以后散文
《流浪然后回家是幸福》

在南北城市间来回的奔波,感觉很疲惫。因为不仅是身心的备受煎熬。最为重要的是当思念成灾时会感到孤独无穷的折磨。从20岁生日离开到现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感受到的又是一份死亡与现实,理想与梦想的感情纠葛。也因此每次上路,自己很想在流浪中找到答案,来回答这么多年的困惑,我活着,到底一直在为什么忙碌?又或者,我活在这个世上,自己又能做到什么呢?

想不明白所以会上路,可当劳碌与病魔折磨自己的时候,是多么希望自己就这样睡在病床上永远不要醒来,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摆脱所有的困惑。

不再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任思想漂浮在浩渺而无穷尽得宇宙空间。这样一切都结束了,我就可以带着沉睡的梦想回到我日夜思念的故土,长眠而永远不再睁开眼睛。

但事实是我活着,而且还要痛苦的活下去,去想那些我一直都还在想着的问题。

城市像一个崆峒的漂浮物,没有着落得乱走,所以我才会每一步走得很小心和心惊的跌宕起伏。从西安到乌鲁木齐,转折点在想着自己会不会留在这所城市生活一两年。留下来的原因也许更荒唐的只是为纪念小时候的一份感情。可当我辗转千里回到了儿时的住所时,再也找不到那些熟悉的环境了,甚至连思想存在的影子都没有,大脑全是空白。也就这样我知道了,这座城市已经不属于我了,那么我也就没有必要任性而固执的留下来了。纠缠了两年的问题会在我回去看到时间在流转中的地方时而明白了我为什么一直都那么的固执,不是不肯认输。因为唯一输的两次却让我输掉了所有。第一次的时候我输掉了爱情,第二次的时候我输掉了学业。如果这次在这么输下去的话,我失去的将是心情和思维。也因此,我彻底的明白了,我一直是个赌徒,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原来是永远都输不起的人。

不再停留在乌鲁木齐。我想对于昆和雪而言,当看到和我同发扬看到的眼前的景物时,是否真的回想起物是人非这个词。我们回不到过去,可为什么还要一厢情愿的去做那些认为很傻的事呢?没有必要,也因此我决定不再留下来。

辗转在乌市的大小巷中,看着这个童年有这美好回忆的城市,却因为这十几年来的物是人非的流转,我不得不和它永远告别。

我知道自己告别的不仅是市一座城市,同样我告别的是童年那些纷飞的记忆。

活在过去,走不出,却在见到它的那一瞬间,明白了应该这样放下。心情不会舒畅,当然也不过会有哪些藏在心里的隔膜了。

离开乌市剩下的时间,白天替表姐坐班,晚上听讲座记笔记。忙碌而面无表情。

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在地窝堡机场的候车厅,透过空旷巨大的落地玻璃看着外面的夜景,一片漆黑。也因此我想到宿命。来时的一片漆黑的夜景在走时却还是一片漆黑。我什么都没看清楚,我也什么都没带走和留下。我只是空无一人的离开,永远孤单的独自一人。

通过检票处,然后回头和表姐道别大步向前走去,在这时我才发现眼睛已经潮湿而模糊不清,看不到前方的路,可我还是继续向前走。

生活如此,感情亦如此。不管有多么的漆黑,我只有别无选择的坚持走下去,那管它是不是不归路。

到达禄口机场的时候,同样这座城市还是一片漆黑。可在候车厅的外面,我就却见到了久别的妹妹,她微笑的向我挥手,在这个我喜欢的城市——南京。

已经两年没见,但那熟悉的脸庞永远是那么的熟悉。

同样,现在在南京,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我会永远记住这张永远熟悉的脸。

去往苏州的路上,依纤不停的问我这两年生活的怎么样?我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我不知道这两年自己是怎么生活的,因为这两年我生活的记忆却永远都不会再脑海中浮现,一种接近麻木的死亡,很可怕的气息,就这么环绕在我的生活两年。

我敷衍的回答了她的问题,然后保持沉默。依纤看了我的表情似乎明白了所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明白的问道,那你和悦姐呢?现在怎么样?我说全部结束了。她又接着问什么时候?我说去年8月份从墨脱回来。依纤什么也没说的闷了好久,然后大声骂道:杨龙,你混蛋。

我看到了她的眼泪,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

接下来的几天,依纤一直陪着我。白天游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晚上呆在房间时她总劝我不要在继续流浪下去了,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说我已经不下了,不要再任性。我说我还想去一趟丽江。他告诉我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你去的地方足够多,可你永远也明白不了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爸爸已经不在了,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你应该回去陪着妈妈。你不能在自私下去,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重来没想着自己要争取到什么,所以你永远是一个糊涂的人。以后的以后散文

我沉默不语,然后想明白了自己要回家了。

依纤说。流浪后回家是幸福。

我点头。

她冲我笑。这时候我才发现这几天的疲惫忽然间全部消失。原来一切都是心魔,我走不出的,只是一句承诺。

流浪然后回家是幸福,我丢掉的是包袱。

第二篇以后的以后散文
《我想你了》

当海鸥划过水面,当太阳冉冉升起,当微细胞在你体内活跃的流转跳动。着所有的一切,你应该知道。

世界如此寂寞,再多的人声鼎沸也掩盖不了他荒芜的内心,他自私的将我们囚禁。再自以为是的天地里里任意妄为,只是错过了时间。不管时隔多久,不管是否再次相遇,不管如何牵强。你想要的一切与我想要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你从未怜惜过我泪水滴落到你手背上的生冷。看世间繁华,冷天下人心。

我们总是想要安定下来,却永远飘浮在空中乐不思蜀。我想你也是爱我的,只是用我所不知道的方式陈诉着。渐渐,天地开始泛着冰冷,我看到他顺着你的眼角开出大片大片伶仃的花,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纯粹,孤独。

我也曾一路寻找,一路停留。在没有你的地方肆意大笑,在安静的时候,默默地吃着所有你爱吃的东西。习惯真的很可怕,它可以完全把你吞没,没有还手的余地。我握不住你伸向我的手掌,多年以后再次遇到,你却牵着别人的手出现在我的面前,问我好不好,其实我只是想说,她比我好吗?我不重要,却把你放在最重要的地方。我不倾城,亦不倾国,可在我眼里,只有你的身影。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但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上,身边。由不得你不相信,由不得你选择,有时候,在我们真的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认命,不是我不认,而是,由不得我。

我们生来就背负着责任,它对你不离不弃,纠缠不休。我能许诺的你真的太少,能对你实现的也太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却把这绝无仅有的太少,全都给了你,给了我想要的我们的以后。我害怕一个人,不是因为孤独,不是想找人陪。而是怕在我一个人的地方,是你抛下我的,而我又没有另一个人来让我强装坚强与镇定。只剩下满脸的不知所措,惹人嘲讽。我多么骄傲,却因你而丢掉了所有的武装。。。。。。。

第三篇以后的以后散文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文》第四篇以后的以后散文
《形散神聚的散文》

第四章形散神聚的散文一、记叙历史的散文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它是一种不注重押韵、排偶的散体文章,种类丰富,应用广泛。(一)“记言散文之祖”——《尚书》有着“记言散文之祖”美誉的《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在先秦时被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西周时,《尚书》已成书,相传孔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是商周及以前记言史料的汇编,这些记言史料大都是当时史官记录下来的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同时它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散文集,直接影响了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发展。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尚书·洪范》“洪范”意为统治大法,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中国人所谓的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即“五福”便是来源于此。(二)成语故事大全——《左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历史散文是《左传》,相传它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写而成的,他在其中增加了诸多战争场景和外交争锋,如《秦晋崤(xiáo)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都是其中的名篇。同时现在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如“言归于好”“狼子野心”“尔虞我诈”等都出自《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有这样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之后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听到这个消息后,狼狈地逃出晋国,后来流落到楚国。楚国国君是楚成王,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收留并热情地款待他。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聊天,酒酣时楚成王问重耳:“假若你有一天当上了晋国国君,打算怎么报答我?”重耳稍作思索后说:“楚国物产丰富,珍宝美女大王您又不缺,晋国哪里有什么东西献给您呢?”楚成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这么说,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假如我真的能回国当政的话,我一定与贵国交好。即使不得已发生战争,我也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相当于现在的三十里),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认可,那我就只好和您交战了。”后来,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日益强大。没想到一时的酒后醉言居然成真了,而且也真的有一天楚晋要交战。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年对楚成王的诺言,于是下令让晋国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

在城濮(pú)。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现在它多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重耳及楚,楚子飨(xiǎng)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gāo)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节选)(三)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传说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据其内容推测,《国语》应该是战国时的学者依据春秋时各国留下的原始材料整理编写而成的。《国语》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侧重记载历史人物的精彩言论,叙事缜(zhěn)密,语言生动精炼,《召公谏厉王弭(mǐ)谤》便是其中的名篇。话说周厉王暴虐,引致百姓愤懑,对他指责不断,召穆公劝谏周厉王说:“大王还是多多修身养性为好,否则百姓怨声载道,周国可就危险了。”周厉王听后非常生气,便招来巫师,让他们去监视说大王坏话的人,并按照巫师的报告,杀掉了很多批评大王的人。从此以后,国人再也不敢说大王的坏话了,走在路上只能用眼神相互示意。周厉王看到这样的结果很是高兴,得意地对召穆公说:“我能够消除所有指责我的言论,我敢保证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穆公无奈叹气道:“你这样堵塞百姓的嘴,就好像是堵塞住河流。河流堵塞后再决堤会伤人更多,百姓也是这样啊。”之后他还进言君王在处理政务时应该听从别人的建议,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这样才能疏导百姓,稳固政治。但是周厉王完全听不进去,把他的话当做耳旁风。三年之后,国人实在忍受不了这个暴虐的大王,发生暴动,把他驱逐下君位了。这篇对当时周国史事的记录,在后来的岁月里时刻提醒着当政者要汲取教训,广听民言,并要接受劝诫,不能盲目自大、固执己见,不然可就要被造反、被赶下台了。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节选)(四)战国历史大观——《战国策》与《国语》类似,《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间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游说之士,如苏秦、张仪等人的谋策,并生动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此外,在《战国策》里还有众多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为论辩服务,有着深远的寓意,如“鹬(yù)蚌(bàng)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苏代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有一次,他受燕国所托去说服赵国放弃攻打燕国。到了赵国,他对赵王说:“我这次来赵国经过易水,看到一只河蚌(bàng)正巧在水边晒太阳,这时有一鹬(yù)飞来要啄它的肉,这只河蚌马上闭拢甲壳夹住了鹬的嘴。鹬对河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那只河蚌不仅不松口,反而回应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成为一只死鹬’。它们俩就这样相持不下,不一会儿一个渔翁走了过来,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大王,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就像那相持不下的鹬蚌,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不劳而获的渔翁,希望大王您还是仔细考虑出兵之事啊。”赵王听完后沉思许久,说:“有道理,那寡人就暂且收兵吧。”于是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燕策二》(节选)纵横家:靠卓越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来参与政治活动的人。(五)“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记叙历史的散文数不胜数,但是其中最不可忽视的便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堪为“二十四史”之冠,也被大文豪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太史令是国家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的官员。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司马迁从小就读遍了史书文献,为了求证、搜集史料,他几乎走遍了全中国。司马谈在弥留之际曾嘱咐司马迁说:“我们的祖上是周代的史官,曾经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以后的以后散文

。但是后来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也中断了。现在汉朝统一,四海升平,我作为史官却不能继续记载历史,内心感到十分不安和愧疚,你作为我们司马家的子孙,一定要秉持祖志,完成编纂(zuǎn)历史文献的计划啊。”司马迁含泪答应了父亲的嘱托,并立志完成父亲的遗志。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承父职,成为新一任的太史令。在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完成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开始着手编著《史记》。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相持不下,当时汉朝有个名将叫李陵,他自请五千士兵袭击匈奴,没想到却遭遇了匈奴大军,虽然奋力拼杀,但仍寡不敌众,最后他为了保全士兵而佯装投降匈奴。这件事情传到朝廷,汉武帝不明真相,以为李陵叛国,勃然大怒,要治李陵的罪。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说:“李陵为人孝义诚信,不可能叛国投敌,他以五千之兵克敌一万,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的投降一定是为了保全自己以便再为汉朝效力的一时之计,皇上千万不要误解了他啊。”但这时有人进谗言说李陵不仅投降匈奴,而且还替匈奴操练士兵反过来对付汉朝。汉武帝怒火攻心,下令夷灭李陵三族,并且迁怒于司马迁,要治他的大不敬之罪,该罪按律当斩。司马迁虽然不惧生死,但是他的写史计划才刚刚开始,为了完成父亲和他自己的宏图伟愿,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而他毅然选择了宫刑来代替死罪,他想只要能保住性命完成父亲的遗志,无论受怎样的耻辱都没关系。被处宫刑后,司马迁忍辱偷生,他舍弃了尊严和名誉继续履行太史公的职责。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鸿篇巨著——《史记》。《史记》取材古籍,并穿插作者自己的见闻,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书的主体,主要是以写人物来记载历史,其所涉及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游侠刺客、文人志士等,不一而足。《史记》虽是一部史书,但充满文学趣味,生动的笔墨和精彩的事件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不忍释卷,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世家》等都是其中的名篇。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节选)孔子辞别老子时,老子送他时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

仁者用言语送人。我不能富贵,便窃用仁者之名,送你几句话:‘聪慧洞察一切的人反而面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闻善辩且宽广弘大的人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二、记叙论说观点的诸子散文在历史散文兴盛的同时,还有一种旨在记叙论说观点的散文,它们被称为诸子散文。在春秋之前,教育机构都由国家统一设立管理,但到了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国家无暇顾及教育,加上贵族没落流落民间,文人学士开始有机会兴起私学,就是每个有学问的人都可以自己招收学生,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于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到战国时,已经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儒、道、法、墨四派成就最高。他们相互争辩,纷纷宣扬自己的学说为最上乘学说,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还著书立说,从而促使这一时期的诸子散文异常兴盛。(一)记录对话再现情景的语录体——《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其弟子多达三千。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采用师生对话的语录体,其中最常见到的“子曰”便是“孔子说”。《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比如现在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便是来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明·吴彬《孔子杏坛讲学图》(局部)有一次,孔子讲授完课程便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他的学生公子华体谅老师的辛苦,便倒了杯茶给孔子送去。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路匆匆忙忙地走进来向孔子求教,子路问孔子说:“老师,如果我听到了一个正确的主意,我要不要立刻去做呢?”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你的父亲和哥哥还在呢,怎么能不问一下他们的意见就去做呢?”子路得到答案便出去了。这时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进来了,也问孔子说:“老师,如果我听到了一个正确的主意,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谁知孔子居然回答说:“对,听到了就要立刻去做。”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

第五篇以后的以后散文
《30年代的散文》第六篇以后的以后散文
《现代散文难以忘怀故事》

专题一难以忘怀的故事(文本研习)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本专题学习,唤醒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

2、学生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文本所叙事情的“意义”及触动心灵之弦的原因。

3、学生能通过自主研习、合作学习,获得个性化的阅读认知,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散文选材、剪裁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学写回忆性散文。

专题学习时数:六课时

学法指导

1、问题探究法,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反复阅读,深刻体味文本中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抒情语句。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送考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人态度。

2、学习本文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色。

学习方法:

1、自读与研讨相结合

2、点拨法

资料链接:

1、丰子恺生平: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

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2、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你认为本文着重表现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送考》,请同学先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二、文本探究

1.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

村民: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以后的以后散文

“我”的看法:(1)“我在船舱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种情景,不胜感动。”说明作者关注民生,同情百姓干枯,感叹他们“与自然奋斗”的精神。

(2)“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2.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请点评作者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句段。

考试前:“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点评: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1)“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点评: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2)“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点评: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被扭曲了。

(3)“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点评: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4)“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点评: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3.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1)“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明确: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2)“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

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明确: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3)“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明确: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这是由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三、归纳主题思想

明确:文章记述了作者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

四、写作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以后的以后散文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二、展示(一——四题)

[个性质疑]

[提炼总结]

[检测深化]

完成文本练习

[学习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看社戏

学习目标:1、从作者的见闻和体悟中感知艺术真谛。

2、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3、学会鉴赏,体察散文的艺术美。

学习重、难点

1、从情感线索中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

2、品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学习方法:

1、自读与研讨相结合

2、点拨法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王英琦(1954—)女,安徽寿县人。一级作家;对太极拳有很深的造诣。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安徽省太极拳社副社长,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1982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

2、解读“社戏”

《说文解字》上说“社,地主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社日”在民间是很受重视的。一年有春秋二社,往往成了赶集的日子。唐朝以后,百戏(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音乐技艺)在我国兴盛起来。人们往往在社日自发演戏、看戏取乐。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

文章重点写了哪几场社戏?还写到社戏的哪几个方面?

明确:阴历九月十五岗河村一场、次日与第三天各一场;看戏之人、社戏(豫剧)、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