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辛弃疾的文章
详细内容
篇一:《辛弃疾作文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集锦:走近辛弃疾
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
《不休人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都说宋词比唐诗要好,好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在那些长短不一的句子中,在那些不拘形式的话语中,在那些挥洒自如的言语中,我不时便能捕捉到一个身影。
时而抽象,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反映;时而具体,那便是苏轼西北望时,手中射天狼的那把箭,是易安嘴边沉醉时的一壶芳香浓郁酒,是李后主落下随一江春水荡去的枝枝败花,是稼轩战旗刀戢边划过的淡淡凉秋之意。抽象的让人感觉它厚重的非一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体的让人又不得不去好好地追忆一下其中各个,以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倘说易安的软语轻词中透视着的是女性的柔美和命运的弄人,那么她的确婉约的可怜,那“兴尽晚回舟”时孤单的侧影着实让人觉得楚楚动人;倘说苏轼的豪放词中吐露的是他快意人生的畅达和不羁的冲天豪情,那么惊涛拍岸前的他执一支青杖的姿势确实可以震撼千年。这些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纯粹了,她就是婉约,他就是豪放,然却不知道怎么给辛弃疾来好好甚至准确的定个位。说他豪放,但是那一首《丑奴儿》确实在每个读过的人心中留下了一丝游走不停的凉风,在秋的季节感怀一个悲情的他,一个“好“字说的人心中寒意四起啊!
试想那个两次跟随谋臣到达燕山,仔细观察那里的地形地势,共谋杀敌之事的翩翩少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是何等的壮志;试想那个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洋洋洒洒、仔仔细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军事韬略、兵家涵养都不逊的他,是何等的以杀敌报国为己任。但是一颗拳拳的心却在世道的炎凉、官道的沦丧、国道的黑暗中被无情而又悲剧性地被泯灭了,当时的意气,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在清灯前执笔书写豪情时的阵阵隐痛,这是必然也是他自己命运中的偶然,必然中的他意气全无却又苦苦坚持着一个民族信仰,壮志难酬了余生;偶然中的他却希冀着自己的壮志能够有朝一日唤起王室的奋起之心。当然若仅仅凭着这些就把他划如哀婉便也太过于掩盖其男儿本性,执笔写词的手也是铺了满了敌人的血,刀剑上也发过慑人的寒光,但是他几乎已经是个悲情英雄了,“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宝剑看遍了,栏杆拍遍了,都昭示着一个无用武只地的生生灵魂,他就是这样了,他在历史上以偏离初衷的方式被后人记下——不是英勇杀敌而不能杀敌的失意被久久地不可忘记的铭记着!铭记着!他的一曲意气歌唱在自己的空间里,无人理会,有也是不安的慰藉。
读他的词是经常了,体味他的人生也是经常了,然一种惋惜和悲愤却让我把他的词读到心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停不了感慨,被埋葬的坚决„„
《一个人的战场》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个叫做“南宋”的国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的望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的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的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写辛弃疾的文章}.
他在战斗,驰骋在一个人的沙场。
武器只剩下诗,然而他仍在诗中坚持战斗,即使落日西斜,断鸿悲鸣,他仍看得见刘郎才气,感叹流年飞逝,在诗中,他看见沙场清秋,梦见点兵的胜景,我想他是抹干眼泪踏上战场的。
落日余晖下,他看见自己纵马挥鞭,驰骋沙场,他看见,十万,百万,千千万万的铁蹄踏过那块梦中的土地,扬起的飞沙穿过吹角的连营,直扑向北方落日斜照的天幕。他流着泪,光影婆娑中诉说着抗敌的豪言壮志——这是他一个人的战场,没有宝刀,没有战马,没有隆隆声,他孤独得走过那块土地,手中的戟茫然的望着不知所措的他,然而他没有输,分明的,他是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位战士。
辛弃疾——他的诗,他的壮志,他的不屈,无不献给了他向往的地方,那一个人的战场。{写辛弃疾的文章}.
又是乒乒碰撞的刀刃声„„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长剑泛着幽蓝的光;轻弹剑身,化作慷慨悲歌。要拭干扬州路上苦难的泪,要饮尽佛狸祠下胡虏的血。那确是一把好剑。
当年你学成之后,驾骏马疾奔南下,匡扶宋室时,腰中佩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和耿京大哥意气相投,举酒起誓要将金人赶出大宋,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案上放的就是这把剑吧?当年你率十八骑,夜闯金营,冲杀百里生擒害死耿京大哥的张安国时,手中挥的就是这把剑吧?它为什么这样锋利,斩尽一切不平,锐不可当?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但你说你把它失落了。失落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失落在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失落在斜阳草树边的寻常巷陌里,失落在你醉后靠着的老松树边上。然后你笑了,笑容有些惨淡。你说你的白发已经生了,你的悲愤已经平息了,你的万字平戎策也换作种树书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一次次的上书请战却没有效果,磨损了你的剑吗?是一次次听到江北百姓痛苦呻吟却无能为力,蚀钝了你的剑吗?是不经准备的仓皇北伐,将十万大宋男儿的性命断送在长江边的狂风,折断了你的剑吗?
但我知道,你那酒中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那张琴里还藏着五十弦翻出的塞外的声音,你的梦里依然有的卢飞奔,弓弦的霹雳。你的心中藏着那把剑,你是把它溶入了墨中,写在纸上,交给了我。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仇恨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是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剑仍在,在你的心中,在我的心中,在一切爱着一方水土、有着自己尊严的人心中,作龙吟之声。
精彩段落:
(一)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二)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话题
(三)读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如在听你讲述一个个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你的影在闪,有你的心在动。
那是属于三国“孙仲谋”的故事,当年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固守金陵,硬是在与劲敌的较量中,撑出了吴地的一方碧空;这是属于南朝宋武帝的旧事,这个小名叫着“寄奴”的一方霸主,曾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几度挥师北伐,赢得了生前生后的大名。然而,如今呢?孙权的“风流”,台榭的歌舞,已被风声雨声所替代;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是锁定在了“当年”的深处。世无英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非常时期,倍让你心痛,而你的心痛,也只能化为深深的叹息。
为那试图“封狼居胥”的刘义隆而叹息,草率举兵,结果是仓皇失措,“北顾涕交流”;为那“佛狸祠下”的况景而叹息,异族的铁蹄,却如此轻易的化成了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更难忘的是“烽火扬州路”的耻辱,烙在了记忆里,“四十三年”不灭。
你叹,你伤,你恨。想当年,你自辟抗金战场,英姿何等飒爽,气势何等张扬。可那“旌旗拥万夫”,“看试手,补天裂”的军人豪情,如今也只能化为缕缕的墨迹,在纸上虎啸生风、横刀跃马,在纸上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了。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怆!他人的杯酒,能够消融你心中的块垒吗?{写辛弃疾的文章}.
(四)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五)一块烽烟染透的方头巾,就是一阕呐喊的词牌,你在马背上作词,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意象纷飞如箭镞,用一路马蹄作标点,插成狼烟中猎猎战,缠绵的宋朝拒绝你的锋利,你只好做一个田园词人。
篇二:《走近辛弃疾》血泪之词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用
血与泪写诗词的人。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却
君王天下事”来赢得“生前身后
名”的;他本想马革裹尸、血洒疆{写辛弃疾的文章}.
场,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他
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惊"去杀敌报国的:他本想……他{写辛弃疾的文章}.
也有“单骑闯敌营,手仞数余敌”
的豪气与丰采,他也有号令数万
士兵的威严,他也有“不破楼兰终
不还玎的坚定决心。可是他南渡归附朝廷之后,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领都成了摆设。他远离了舞刀弄剑的沙场,只能用带着老茧的手抓起一只羊毫软笔去写他血泪相交的诗词。南宋王朝妥协腐败,怎样伤了这颗忧国忧民的心。君王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臣子享乐在醉生梦死之外,他们蜷缩在半壁江山里,看着被践踏的大宋国土嬉戏。可是辛弃疾,他再也没有机会血溅战袍、以身许国了。他的满腔热忱与壮志雄心被昏庸的龙
公书案掩埋了。他只能写他含血带泪的诗词,把它当作激励人民斗志的号角。当作他内心愁苦的倾诉者。
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
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
苦闷!
辛弃疾由武入文,虽不是心甘情愿,却创造了无人能比的文学成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样的爱国之情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种亡国之恨了。一旦这种感情融入诗词,它必定因为这份豪情与胆量而绝尽千秋,而光焰万丈,而无与伦比。
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独流泪,拍栏杆”的辛弃疾,这是他永远的赤子形象。他以爱国之心为墨,以报国之情为笔,挥写着贯穿一生的
诗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
一直以来,辛弃疾都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有多少人关注了他“豪放”中的血泪交织?有谁曾想过他的本意并非以诗词名垂千古?作者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使文章写得真挚而感人,能将辛词自然而然地融入文章更是本文一大亮点。结尾一句极具深意:“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
篇三:《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辛弃疾的主要文学成就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2]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6]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10]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篇四:《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引言
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一)散文化的结构
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
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
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辛弃疾打破了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的传统格局,充分围绕“期待收复”的中心思想来创作,看似形散,实质上形散神不散。再如《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
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
花入手。更西风、东篱依旧。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後。山不记,何年有。
是中不减康庐秀。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鸟倦飞还平林去,云
肯无心出岫。剩准备、新诗几首。欲辨忘言当年意,慨遥遥、我去羲农久。天下事,可无酒。
这首词通过运用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将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形成类似散文的创作方式——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使词更加紧密,逻辑关系也更加明确,正是因为紧密,才使得它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再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中“遥岑远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这些描写的语句依次讲述了主人公登上高楼后所看见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它们之间这种活动的连续性构成了词作叙事的基本框架,词中的其他写景、写史的语句则在它们的引领下构成几个不同的片段,相互之间既显示了时间的顺序关系,又包含了行为上的因果顺承关系,可见逻辑性是十分严谨的,正是因为严谨的逻辑性,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放之情融入到了叙述登楼活动的叙事结构之中,感情表达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其次是散文化的句式结构。如会稽蓬莱阁所作《汉宫春》一词,用了几个散文句式:“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岁月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词情慷慨悲凉,词笔强劲有力。《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散文句式收尾,气势豪迈,余味隽永。又如“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等散文句式在词中俯拾即是。
散文化还表现在议论与叙事相辅相成。比如《菩萨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句词以活泼生动的形象借古讽今,斥责投降派,是诅咒当权的妥协派,说国家有一天会在他们手中灭亡,而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葬送了自己,议论精彩独到。又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贺新郎》:“碧海成桑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姻嫁。”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辛弃疾全篇“散文化”的词大约三十首,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
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大约写于宋宁庆元四年(1198),这时侯的辛弃疾自从福建提刑落职之后,再次投闲置散,在铅山瓢泉做新居,筑园林,“停云堂”是建筑之一。陶渊明在《停云》诗序中说:“《停云》,思亲友也”,这首词便是以陶渊明《停云》诗意命名,托“思亲友”之意,抒发自己投闲置散后的寂寞情怀和对时局忧愤的感叹。他在词里引用了《论语》中孔子不复梦见周公之事,表露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够得到实现的郁闷心情;又用《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来抒发悲伤之情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纵观全词,典故虽然用得不少,但是都用得非常巧妙,一点都没有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像这样的用典,使词体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韵味,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成功范例。“以文为词”代表的作品,又如《水龙吟·题瓢泉》: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
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
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这首词虽然运用了很多故事来构成散文化的句式,夹叙夹议,但给人一种美感和韵律感。薛砺若《宋词通论》说:“他虽在用散文入句,而仍有极醇的诗意,这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别人是学不来的。”[1]
总之,散文化的语言风格和笔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和行云流水的表现。辛弃疾词作内容博大精深,变化方式多种多样,语言清新自然,形成了稼轩词独特的
艺术风格。悲壮沉郁,雄深雅健,飘逸闲适,俊爽流利,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风格。写豪气,而以婉转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出英雄的豪气。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悲壮中有婉转,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
(二)叙事手法入词
这种创作手法也是散文的基本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平铺直叙,通过直接的叙事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温。
大儿锄豆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范本,全词以喜悦的心情,清新的笔法,表现了农村劳动者一家的生活,采用的就是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又如《东坡引》: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
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
罗衣宽一半。
这首词从琴声低诉,到送西风雁;从深夜拜月到翠帏自掩,再到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物的情态、动作随着思念之情的发展逐步推移。主人公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运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但有开头,而且还有结尾,一个真实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思念之情也自然而然的洋溢出来。叙事手法入词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一个特色。再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
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
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的叙事更加突出,开头先以三种鸟悲鸣,形成强烈的悲伤气氛,营造离别气氛,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运用了五个关系国运政局的离别故事。这些故事,融入到这首送别堂弟的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可以看出词人送别族弟茂嘉时不同于一般的离愁别绪。
(三)化用典故
辛弃疾,在词史上一向以大量用典著称。它的用典内容丰富,使用精当,无与伦比。辛词中的典故意象,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光彩,构成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还形成了辛词独特的美。
稼轩词在当时开创了新的风貌,可谓“异军特起”[2]。辛词表现出雄放驰骋,豪迈霸气的特点。正如清代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3]。
辛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用典广泛,凡是登临怀古,赠别怀人,写景咏物等,经常是以典故入词,或者以典故进行类比,都能够营造出宏伟的意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
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
仲谋。
这首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歌颂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暗讽南宋政府苟安妥协。上片用“满眼”、“千古”、“悠悠”、“滚滚”等词,创造了一个辽阔而又久远的宏大境界,以“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把时间由遥远的过去引向无际的未来,使这一境界富有动感。下片借三国时孙权年少统兵,坐镇江东,北御强敌的英雄气概,表明人生在世应该像孙权那样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使敌人折服。全词宏大气魄,波澜壮阔,抒怀讽今,意在言外。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
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知府(1206)时写下的。词以“千古江山”一句开头,气势恢宏。在时间上,从千古到眼前;在空间上,从京口北固亭到万里中原。这首词连用四个历史典故,一个接着一个,一气呵成,其中典故中还包含着典故,有霍去病卫青战胜匈奴、封山而还的典故。这是辛词用典最成功的一首。上片运用孙权和刘裕两个典故。孙权赤壁破曹,曹操北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刘裕在京口起兵,进行两次北伐,收回了黄河以南大块土地,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魄不仅令人敬佩,而且还创造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词中的人
篇五:《素材点说辛弃疾》素材点说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点说辛弃疾,你是一员战将,壮岁曾拥万夫,你只身闯敌营,擒得叛徒归,勇力冲天,胆魄绝伦。分明看见,你沙场秋点兵的英姿,金戈铁马的壮举,饥餐胡虏肉的豪迈,渴饮匈奴血的胆气。然而英雄末路,末路英雄,你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英雄失去用武之地。你只有目睹清江水,哀叹行人泪,听闻那深山中的声声鹧鸪,而你,毕竟是辛弃疾,你收复失地的理想未泯;你报国救民的志向未消,你期盼着如廉颇奋刀却敌,你相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爱国者自有爱国者的胸怀,爱国者自有.................爱国者的心曲。......
评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