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导航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020-12

篇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在集体讨论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比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有利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案,形成教育合力。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有利于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之少走弯路。集体备课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老教师起了传、帮、带的作用。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年轻教师能较快地学会怎样分析,处理教材,怎样围绕重点进行讲、练、用等活动,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控制课堂等等。他们在集体的帮助下,能较快地走上教学正轨,摸索出一些有益的实践经验,较早地熟练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视角:

由于农村生源锐减,学校的学生数越来越少,农村小学的教师一般都是按一定比例配置的,200多名学生一般会配备10名左右的教师,这些教师必然要面对多班备课、多班上课的困难,工作量较大,一个教师一般要备4-6门学科,还要批改相应的作业。繁重的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的任务,耗费了农村教师所有的工作时间,挤掉了农村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更新理念的时间,本应是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机械的任务式的负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备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以中心校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途径和目的:

本课题研究要通过优化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之间进行随机互评、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专题研讨、集体备课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等途径效地构建同伴互助的平台。通过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互助合作,使教师个人少走弯路,在互补共生中更快地成长,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集体备课是在集体智慧碰撞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为解决具体问题而促进个性化备课。集体备课是老师们自觉组织的一个学术研讨的特殊的场合,在这个场合里,老师们能围绕近期的教学内容自由表述自己、坚定自己或修改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大家带着个人的研究成果和问题走向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核心问题上百家争鸣,开阔思路,寻求多种创新办法,从而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

4、重要观点

(1)提高对话意识

头脑中要有“与学生对话”、“与教师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参对话”、“与新理念对话”、“与同事对话”、“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3—是师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3)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备课时一定要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体现在不仅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

(4)由静态形式向动态形式转变

传统的备课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即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写“教学案”。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

虽然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已有一段历史,但针对教师教学实践而言,集体备课活动往往是走过场,主备教师和参加教师收获都不是很大。因此,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成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的潜力仍然很大。

2、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集体备课”是教学工作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是为了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教师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通过集体备课,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3、研究的价值

(1)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以前上课前自己也认真备课,但与集体备课相比,还是觉得通过集体备课后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提高了,就能让孩子学起来感觉轻松,而且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却能学到很多,学生从学习中就能找到一种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主讲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那么每一个老师当自己是主讲人时,他在集体备课前都会认真去背,常常是我们集体备课需要四十分钟左右,但他查各种资料准备时间要几小时,甚至更多。再有当你一个人课前备课时总觉得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有同事讲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你就会忘记了备课,进行到与同事聊天当中去了。当你的课到了,不管刚才备的怎样,你都要去上课了,这样也影响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在集体备课时,参与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时,那时你就会随着集体的氛围跟着积极地融入到讨论的氛围中去。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集体备课都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4)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4—四、研究的基础

1、保证措施

学术保证:主持人、参与者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都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其中,主持人曾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市、县级的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组员中,也有部分教师担当过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如:周红艳老师。这些实验教师,都已在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年,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这支研究队伍是专业知识、研究经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定成果奠定了基础。

组织及时间保证:主持人把握研究方向,进行理论指导,参与实验过程及解决疑难问题,总结成果,组织推广。学校领导全力支持,全天开放阅览室、图书室、微机室,为开展研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2、参考文献:

(1)《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沈英编著北京出版社,2005

(2)《走近教育科研》张民生,金宝成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著.—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篇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反方》

1:“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众人的智慧,就一定胜过个人的智慧吗?东吴的孙权帐下,高人策士满堂,哪个比臭皮匠差?诸葛亮孤身一人,却舌战群儒,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得东吴联刘抗曹。这是怎么回事?

2:这个结论也我们想到现在常说的网络暴民现象:群体在偏见的引导下,形成一边倒的跟风式意见,让更为合理的声音(包括出色的专家)受到压制。这些年来,我们经常会看到,铺天盖地的“粉丝”们形成的舆论压力或语言暴力,使得发言都无法进行,更不要说对话了。网络这样的环境,本应是民主的环境,是可供所有年龄段和背景的人交流的一个场所,它如果沦落为某一个群体所独有,排斥多元的东西,那则是网络的失败。

3:预测市场既然是无数人组成的,那么也就会出现上述人群统计同样的错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股市,在牛市的时候,人们一窝蜂去选择选择某些股票,这是否说明股价就是对的,买股票的人就是对的呢?未必。否则就不会有股市泡沫和经济危机。

就“三个臭裨将,顶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和背景来说,应和战争有关,因为诸葛亮本身就是军事家和他能一比高下的也只能是军人。

即使能也要时间的允许.因为诸葛亮比一般人的思维较好.一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想出比较好的方法.臭皮匠一定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想出方法.但出于他们的智力问题.再经过考虑.筛选.肯定要有很长时间的允许.所有我认为不一定能顶个诸葛亮``

他否定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不同与分工,否认了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有区别,智商有高低,不承认复杂的脑力,智力劳动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艰苦的学习。刘备如果相信这句话,他还要屡次三番去卧龙岗干什么?只要出一纸招工榜,礼聘3个皮匠,相信报名自荐的将士有数十位,数百位,那么诸葛亮就不知道有多少位了。严重的是,这个“臭皮匠论”长期以来成了贬低知识分子的根据。

我们是反方。意思是三个臭皮匠顶不过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是什么样的逻辑,那么也就是说人多力量大,中国有多少人,有多少个臭皮匠,可是却抵不上半个诸葛亮。我们难道还不应该清醒警觉起来,在现代化的今天。诸葛亮永远是诸葛亮。

篇三:《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被国人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都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是,“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篇四:《幽默三国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幽默三国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读后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天我深刻理解了了这是什么意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我在幽默三国这本书里面看到,一天,张飞领着两个小朋友进到诸葛亮的房间对诸葛亮说:“主公,他们太可气了!他们在外面损坏你的名声。”诸葛亮问:“怎么了?”“他们在外面一直唱着一首不好的歌。”诸葛亮面带微笑的对两个小朋友说:“唱给我听听吧!”两个小朋友便异口同声的唱起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后等他们唱够了,诸葛亮对他们说:”我倒想见一见这三个臭皮匠。你们在这首歌后面再加两句:今天诸葛亮要请臭皮匠!“这两个小朋友说这太简单了,便跑出了门,还一边跑一边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天诸葛亮要请臭皮匠!”到了傍晚,这三个臭皮匠终于来了。诸葛亮问他们三个有什么办法可以打退敌人吗?三人回到说有的。这时张飞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不好了,不好了,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我们了!你有什么办法吗?”诸葛亮说:“我有办法,但我想先听听三位臭皮匠的高见。这三个臭皮匠中的小臭皮匠说:“我们今天晚上先做出鞋子的模型。”到了晚上诸葛亮来看他们制作的模型,发现和普通的军鞋没什么两样,最后张飞问:“它可以飞吗?”“不可以!”它是可以大胜仗的鞋子吗?也不对。那它有什么用啊!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告诉你。到第二天打仗时,刘备的军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脚上穿了一双鞋,腰里也别了一双新鞋。不知怎么的,刘备的军队与曹操的军队一接手马上开始退兵。曹操的部队开始追。逃兵的鞋逃烂了,追兵的鞋追烂了。逃兵换上了新鞋,可是曹操的追兵却没有新鞋可换,便只好光着脚追他们。逃兵慌乱的逃跑,有的鞋子都跑掉了,追兵便穿上他们的鞋子继续追赶。过了一条河之后,追兵们个个

抱着脚喊疼。原来这三个皮匠制作的鞋是用容易缩水布料而制成的,所以,当他们遇到水的时候,鞋子缩水以至于脚疼的要命。这次刘备的兵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

篇五:《三个臭皮匠怎么才能顶个诸葛亮?》

用“脑”做管理系列2:三个臭皮匠怎么才能顶个诸葛亮?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就是:什么是智力?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假说,人类智力由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组成。一般因素,即g因素是完成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一个共同能力,特殊因素,即s因素则是某种特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性能力。这种智力二因论的假设是大多数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例如著名的韦氏智力测验总共有11个分量表,利用因素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量表的成绩往往可以归结为一个主要因素(g因素)。当前,一般智力因素的观点已经成为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共识。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例如人才招聘方面,对应征者进行相应的智力测验也成为一个习惯的步骤。这一做法正是遵循着一般智力因素的假设:如果一个应征者在智力测验中具有良好的表现,那么也应该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然而令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困惑的是,员工的智力水平,甚至于他的知识与经验背景往往与工作业绩与效能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老方是一名新近提拔的企业中层干部。他从入职起就在本公司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业务经验与技能,是企业重点培养的骨干干部之一。然而从他开始领导这个团队开始,他就深深被上述问题所带来的困惑所影响。他团队中的每一名员工在招聘中都有着亮丽的成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老方往往反复交代清楚的一件事,在实际操作中却总免不了出纰漏,那些下属仿佛也总是无法理解他的意图。久而久之,不仅整个团队都陷入了一个低谷,而且所有人都有着深刻的倦怠感与挫败感。

老袁则是一家新兴科技企业的执行长。为了准备一项技术项目,他把公司里最优秀的几位工程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专属项目小组。然而几次头脑风暴会议下来,他无奈地发现,这几位称得上业内顶尖的人才凑在一起,所碰撞出来的火花甚至还不如他们自己单独工作来得更好。为此,他不得不将一个项目拆分开来,分别交给这几位工程师。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与个别进行的智力测验不同,企业的实际运作往往是建立在一个个的团队上,而不是单个的员工。在我们习惯的思维中,对一个团队工作效能的评估往往是一个“加法”,也就是把若干成员的能力汇集起来,就自然成为这个团队的总体能力。然而大多数时候,团队的实际运作却往往是一个“减法”,团队成员的能力总是彼此消耗,削弱了团队的工作效能。

《魏书·列传第八十九》记载了一个故事。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在他临死之时,他把儿子们都叫到床边,让他们每人取一支箭折断,儿子们都轻易地做到了。然后他再让他们把二十支箭放在一起,这时候儿子们发现再也无法折断。阿豺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们:“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这个故事的意味很明显,只有当团队形成合力,才可能发挥出最强的能力。在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那么,三个臭皮匠如何才能顶过一个诸葛亮呢?一个团队如何才能彼此配合默契,真正成为一个“团队”,而不是若干单独的个体呢?脑与心理科学的最新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发现团队智力的秘密

卡内基梅隆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者对团队智力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参与实验的人们随机分配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需要完成一些个体智力测验任务——例如瑞文推理测验,或者一些头脑风暴任务——例如想出一块砖头的可能用处。同时这些团队也需要完成一些团体工作任务,例如通过讨论决定对考试作弊的学生做出什么样的处罚,或者商量决定一项集体采购计划。

研究者发现,虽然这些任务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如果一个团队在一项任务中表现出色,他们往往在另一项任务中也会做得不错。这样看来,与个人一样,团队工作似乎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g因素的一般性因素。研究者把这个因素叫做c因素,或者称作团队智力(collectiveintelligence)。

团队智力与个体智力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似乎聪明人在一起,往往工作也应该比较出色。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研究者发现,无论是团队成员的平均智力,或者是团队成员的最高智力,与团队智力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关系。

那么,团队智力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决定团队智力高低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原因是团队成员的社会敏感性。研究者给这些团队成员进行了一项称为“眼神阅读作业”(Readingthemindintheeyes)的测验。在这一测验中,一些人脸会被遮去其它部分,只留下双眼这一区域。测验者需要依据双眼所给予的信息,判断这一人物此时所处的心理状态(见附图)。这一测验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人们对于他人内心活动的觉察能力,或者称为“社会智力”。一个团队在这一测验中的平均得分,与其团队智力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第二个因素是团队成员讨论时间的分配。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团体中的成员交替发言,同时有着较平均的时间分配时,其团体智力往往明显高于某一位或几位成员成为主要发言者的团体。第三个因素则是团队中的性别比例,如果团队中的女性比例较高时,其团队智力也会较高。这两个因素很可能是第一个因素的结果。一方面,一个总是占据较多发言时间的实验者,其社会敏感性往往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大量研究结果都发现,女性的社会敏感性显著强于男性。

所以,如果三个臭皮匠都具有较高的社会敏感性,那么他们的确可以顶上,甚至胜过一个诸葛亮。

共情能力:团队成功的金钥匙

2010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一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了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钻井台在燃烧了36个小时之后沉没,但是位于海底1500米深处的漏油点仍然在持续不断地蔓延。据估计,

每日的漏油量高达162000桶(约合25800立方米)原油,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将这一次事故的严重程度与911恐怖袭击相提并论。

然而英国石油公司的反应来得比人们所期望的迟缓得多。尤其是在5月30日,在回答一名记者的提问时,执行长唐熙华(TonyHayward)说道,“没有人比我更想这件事早点结束。我也希望回到我以前的生活。”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人们认为在这样一个时候,这句话实在是太自私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唐熙华自己的无心之失,而是英国石油公司所集体决定的措辞。最终,唐熙华为此黯然辞职。

阿尔布莱特法则,即所谓“把一群聪明人收编进组织后,结果往往变成集体性愚蠢”是我们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中时常发现的一个现象。人们常援引的一个例子就是1999年美国宇航局在火星上实施的气象卫星失败。导致这一失败的原因居然是一组工程师使用公制单位进行计算,而另一组则使用了英制单位。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