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文化苦旅读书征文

2020-12

篇一:《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中学生暑期“书香学生”征文

二《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太和县倪邱中心校七(5)李翠翠

2014.8.24

《文化苦旅》读后感之一

7月20日

余秋雨,是现在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以细腻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相结合下,给大家呈现了一个余秋雨眼中的世界。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无所适从地在父亲的书架上随意地翻着书,这本书就来到了我眼前。翻着翻着数的第一篇,《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涩。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

从风沙缭绕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带着一个个读者,去感受那华夏5000年历史的兴衰与悲凉。他的语言就如他所说的莫高窟的壁画般细腻,美丽而又带着忧伤。

在三峡畔,绿意唤醒了倦意,湖上飞卷着漫舞的白云,湖明如镜,山青如洗,残阳喷射出的金光从浮云的指缝中溜走,却难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群,它融化在水里,隐匿在山里。湖底有许多小鱼追逐着,倏的,雾悄然的弥漫了,过了一会,风也轻快的来了,吹皱了一湖春水,雾便也顺从的退开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抚平那湖面,想抚平他悸动的心。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为王维潇洒地挥笔写下了《渭城曲》,说不定早已溶解在时间里,无影无踪了。也就是因为这一曲渭城,才使无数文人迎着寒雪烈日,来寻找土墩,寻找那个千年前穿过阳关的人,寻找千年后仍持之以恒却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与丑、繁荣与衰败。檐角如悬崖,风铃似沧海,他无语的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树,花在被夕阳燃烧而那一片片树叶早已泛黄,看着那一片片泛黄的树叶入他的心般直坠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雨下整夜,他的愁溢出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院中的落叶厚厚一叠。天空中惨白的月儿勾住了哀伤,夜似乎太长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风干了最后的一丝哀愁,雨洗净了挂满思念的高墙。

这本书,很苦,写书的人,更苦。

《文化苦旅》读后感之二

7月26日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

继续往下看,我又发现了一桩“怪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奇迹般的,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承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

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如果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

《文化苦旅》之三

8月9日

我忍不住又回头重读一会,又多了几分思绪。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迫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可以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是值得我去细细的啃读,而不是一个劲的囫囵吞枣。

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里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滑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

除了在作者的带领下游历一番外,还有是认识到了作者的思想、看物看事的方式。反观现代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事和物呢?我想应该不会有很多吧!但是作者做到了,当我们大伙向往上海,羡慕上海人的时候。作者却是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分析,讲述上海人的无奈,考证上海的由来,叙述上海的波折、灾难、变化,对上海和上海人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让我一头热的心趋于平静。不再盲目、冲动,面对像上海这样大都市的诱惑时也可以心平气和了。

我一直关心着国家新闻,当国家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时,我没有想到这是的难度,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轻易寻常的事。殊不知,有的人为了它而遗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有的人费尽心思,为的只是国家的这样一个行动,一句话,一记文字。全世界都在涌动着文明,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所景仰、认定的文化文明努力着,仰或是继承,或发展,或创新,这都是文化延续的一种方式。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每一段文明都有其的一段发展历史,人类不灭,

文明将继续延续下去,文明将不断发展。认真对待、正确看待一种文化,文化的存在价值不再它本身,而是它的历史价值,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在人生短暂空白的记忆中添加一场文化苦旅又何妨呢?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后感

海安中专葛振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

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篇三:《优秀读书征文例文》

优秀读书征文例文

优秀读书征文例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会成为精神上的侏儒、思想上的乞丐,难以有深邃的思想,更难有伯牙知音。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读书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李克强总理也说过:“如果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闪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既然读书这么重要,而且是人生一大乐事,我们岂能等待时间,等待戈多呢。

从儿时再到今天步入工作岗位,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父母给予你的是生命,而如何改变命运,只能靠你自己。当然,不一定上过大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不读书,在我们这个农民家庭就只能种地谋生了。读书不是消遣度日,而是让自己的谈吐、学识都与众不同。读书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建立健全人格的过程,人生因为读书而变得丰富、精彩。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比较艰苦,我每天就偷偷地拿来哥哥的语文课本翻阅,囫囵吞枣的一读再读,对感兴趣的诗歌、散文就用笔摘录了下来,现在翻阅起来依然有说不出的惊喜,虽然书写的文字有些稚嫩,但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每次去我大姨家,我就会小心翼翼的拿起喜爱的图书翻阅起来,躲在小屋里,去畅游书籍的海洋。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离骚》再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再到李太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不畏权贵,从李易安“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凄冷,再到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我行走在古诗词的长廊里,一领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千古绝吟太白诗,大江东去学士词。周游完古代诗歌,我又转而步入西游梦幻、桃园结义、水泊梁山、红楼家国儿女情长,走进近现**国旧梦,山河破碎,如梦初醒。鲁迅的《朝花夕拾》带我们回到童年的天真烂漫,徐志摩带我们到浪漫的康桥,体味爱情的热烈;舒婷笔下那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渴望着祖国洗刷耻辱,重获新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带我们寻求文化灵魂,感受中国文人的风骨;余光中的《乡愁》带我“漂洋过海来看你”,柏杨笔下《丑陋的中国人》带你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

看过之后,书籍的海洋又带我走进外国文学。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再到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从哈姆雷特复仇者的故事,再到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再到《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与马林鱼的殊死搏斗,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真不知道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书籍,我们的精神乐趣从哪里来。“人

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没有了书籍,精神之河将会干涸,思想之魂将会固化,人就会像行尸走肉活着,没有追求,没有理想。书籍是前方照亮的灯塔,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是止渴的甘霖,是文明之魂。当然读书不是为了做书呆子,而应该迎向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生活。

在读书的道路上肯定少不了榜样的力量。好的书籍是醇香的美酒,让你一品再品,而好的老师是益友,会影响你的一生。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闫爱香,她给我最初的印象是身材不高,相貌不算漂亮,但她极富书卷气质,她可以旁征博引,也可以妙语连珠,她的课堂上极少有人昏昏欲睡。从她的身上你可以看到江南女子的婉约,也可以感受到北方女子的爽朗。回忆是五月槐花香,就像她的名字,每每追忆往昔,她的脸庞总能浮现在你的眼前。

来到**检察院后,我也有幸参加了区上组织的“诗情喜桂图”五四青春诗会,经过此次读书活动,也让自己重温了青春梦,重走了一次青春路。看着学生们表演的《红色诗韵》、《**区—喜桂图礼赞》,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会让人明白许多道理,也深知读的书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读书让我学会了分享,更让我学会了享受人生。我要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在阳光的午后,我也希望有那么一个你,荡着秋千,手捧一本书,嗅着花香,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岂不乐哉!

篇四:《《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一)》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一)文章开篇的《自序》中通过对纽约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系著名教授,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戏剧导演兼理论家,被誉为是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之后,第四位20世纪享誉世界的表演学理论研究大师。他所创建的“人类表演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人文新学科之一,迅速渗透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学科中。他也是著名的环境戏剧的倡导者。)能周游我国西南且无拘无束地在上海逛城隍庙时骑自行车仍能双手脱把,引吭高歌;而我却因为要在写书前必须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却被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在拿到谢克纳与其儿子合著的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所痴痴地编着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时,端详良久,不能不开始嘲笑自己。

作者又想起苏轼虽称“老夫聊发少年狂”,却也只是三十七岁,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而反观作者这类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最后作者终于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悄悄出发了。这一次文化苦旅也就这么拉开了序幕。虽然作者在旅行方式上颇为惆怅,在路线上也毫无头绪,但终究是开始了自己的旅途。

作者就这样走着,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而我们也开始了这一次苦苦累累的好一程不太愉快的文化苦旅。

其实,所有的故乡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

的最后一站。

——杨明:《我以为有爱》。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和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应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泰戈尔:《采果集》。

篇五:《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文化苦旅》有感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余秋雨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我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

第一站是《道士塔》。我在高中时就学习过这篇文章,然而,再次回味时,我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我置身于莫高窟的大门外,看着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圆箓把壁画刷白、把塑雕砸碎,然后把成车的文物低价卖给外国人。此刻,我的心也随着支离破碎的敦煌文明消失在无尽的悲痛中了。“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我已然明白余秋雨先生在说出这样的话时内心的无奈与心痛了。这是一个文化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第二站是《阳关雪》。不知如今阳关的风雪,是否还是越见凄迷。“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图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这句话我读了好久,在赞叹余先生的文采的同时,我在想,到底是怎样诗文才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此震撼心扉。品读完文章后,我想大概是只有阳关才能给王维这样的灵感吧。

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篇六:《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一)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鸦片战争炮火、鸦片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文化发人深思。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文明的一直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二)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

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篇七:《《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王运(10计本)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文化苦旅读书征文}.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规划了很久,自己的云南之旅,并在回来的时候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我和我的小板

凳》:

昨晚失眠,以为自己会想起某个人,可是很久睡不着之后,在我脑海中还是没有一个清

晰的印象,我才知道,原来我心中并没有住着一个人,我的心是空的,我乐观的告诉自己,

我不会一直孤单,总会住进去一个的人。而在住进去一个人之前,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小板凳。

小板凳是我在丽江忠义市场外的商店里买的,由于改签火车硬座早已没有,为了不让自己在

火车上站漫长的一个夜晚,我去买了一个红色的小板凳。小板凳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

在昆明我有好几次差点丢掉它,终究没有,还是会寻找,或许是自己累了,走远了要坐下休

息一下,所以会对它有点依恋,后来坐着火车来的安顺,离着温州近了一步,以为小板凳不

会失去了,它会随我到我的终点站,会陪我更长的时间。可是终究在安顺的包车上,我将它

遗失。

或许一个小板凳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是一个和你共同走过一段路程的小板

凳,在昆明,由于一个晚上没睡,很困,原本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我当时如此这般形容自己:

就我一个身着破破烂烂,脸比纳西族的还黑,还奇葩的买了个板凳坐在昆明的大街上??要是

再有个破碗和墨镜就好了,就这副流浪汉大叔的样貌,肯定有人给钱的??多少有些心酸,心酸的事情总是带点凄美,或许我们再也不想去经历那些蹉跎的岁月,

可是当我们回首的往事的时候,总是佩服曾经的自己,或许因为勇敢,或许因为.......反正

会有很多佩服自己的原因。我很勇敢,这个夏天我用了二十多天,走过十几个城市,涉及八九个省。我愿意佩服自

己,但我不愿意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对自己说,以后我绝不会再这样了,一个人的旅行

到此结束,除非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才会考虑。可是我还是会喜欢这次旅行,毕竟属于

自己的机会并不多,有过苦痛,也有欢乐在其中。在我旅行前半程,一直都是一个人,安排的紧凑,从青岛到武汉,从温州到厦门再到广

州桂林昆明都是一个人在走,没有空余的时间瞎想,每天都是不同的风景,自己沉浸其中,

虽然在广州自己很累很累,可是为了看更多的东西,不停的寻找,累并充实着。当然也会有

心酸,在广州,找不到地下通道,中国式过马路差点被车撞死,然后问交通协管员,很慈祥

很和气的说其实是有地下通道的,很多外地人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差点吐血,立个牌

能死啊。好歹哥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是一笑而过,心里画了很多个圈圈。在韶关,遭遇泥石流。被困一天,粮草断绝,作为一个胖子发扬了尊老爱幼的风格,把

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但是他们终究抢不过那些饿了的成年人。那是第一次见识泥石流,火

车缓缓的驶过刚刚抢修过的轨道,真担心会再次大雨,再次泥石流,那样以后死了挖的坑都

省了。不过泥石流还是很吓人的,山坡像是被撕了道巨大的伤疤,厦门河里的睡都是黄红黄

红的,像是伤痛后留下的鲜血。好像上面那些与我的小板凳无关。而我在进入云南后,遇到了很多和我的小板凳一样的

人,他们陪我走过了一段路程,可是最后都分别,只是留下一个美好的不可追寻的记忆。在

桂林认识一个瑶族女孩,一个江西男人和不知道哪里的女子,好像有留过联系方式,可是终

究不知道都放到了哪里。在大理和丽江两次遇见一个陕西女孩,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在

大理去往丽江的火车上,和四个陕西女孩聊天,依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在大理的客栈里,

认识了一些学艺术湖南人和一个激情半夜去看裸奔的河南妹子,不过连个名字没能留下。在

丽江木府,认识了一个福建泉州兄弟,一起游木府,第一次留下联系方式。在回昆明路上,

半夜和一群萍水相逢的朋友聊天,那时我第一次带上了我的小板凳,还好有留联系方式。在

安顺,和两个四川妹子一个重庆爷们儿一同在黄果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在区贵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