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鉴赏
导航

云南大理赞美诗

2020-12

篇一:《【长篇诗歌朗诵】啊,远方的......》

啊,远方的……-----题记:面对九张发黄的稿纸,28年前写的一首120行的【入股学院习作】。字里行间,血汗镶嵌。一位云南前线的营级指挥员,带领战友们站在祖国的西南硝烟弥漫的战场前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那真情,星月可见;那呼唤,惊动苍天……

作者:褚化冰

第一章:母亲

柏树下,

一个苍老的身影,

痴呆地向远方遥望。

北风凌冽,大雪飞扬,

白絮落在散乱的灰发上。

饱经风霜的面孔善良、慈祥,

筋凸肤裂的双手紧握拐杖,

眉宇间现出无比的惆怅:

顾不得漫山遍野雪织的银装,

两串热泪在粗深的皱纹河间流淌。

一双眼睛射出“爱”与“仇”的异光。

您在寻觅,

您在盼望,

您在祷告,

您在牵肠!

这亲切的声音穿云破雾,

荡动着我的心房。

母亲焦虑的愁容眼前呈现,

祖国的淳淳教诲耳边回响。

光阴疾似箭,

转眼又三年。

早晨我在树林中操练,

1

傍晚我默默数着星光;

村寨的父老靠我们保卫,

边疆的幼苗靠我们培养。

啊,远方的妈妈,

请原谅吧!

您的儿女何不该守家养老?

然而,却先要为这千万个母亲

站岗梳妆。

第二章婚期

妆台前,

一张俏丽的脸庞。

向彩色的“地图”洒下春情的目光。

轻风拂柳,鲜花怒放,

却无心褒赏这醉人的画廊。

乌黑的双眸向湖水一样明净,

娇柔的身姿似百花一样芬芳。

舞厅、乐场不见你的身影,

只对着一张相片凝望。。。。。。

巧手织绘的白色时装,

在“第四个结婚日”给他穿上。

你在焦思,

你在愁伤,

你在哭啼,

你在彷徨。

这青春的魅力翻江越海,

颤动着我的心房。

女友忽闪着鼻扇、合动着嘴唇,{云南大理赞美诗}.

气愤的脸上现出冷漠的目光。

婚期推迟三次,

岁月逝去三春。

白天,我在丛林里巡逻,

夜间,我着潜伏的伪装。

被炸的小学需要我们修建,

2

遭难的姐妹需要我们疗伤。

啊,远方的女友,

请谅解吧!

你的夫君何不想早度蜜月?

然而,却先要伴随着神秘的绿洲,

疾步奔忙。

第三章伙伴

海滩上,

一群天真的伙伴,

把一张报纸争抢。

烈日炎炎、碧波琳琅,

游泳衣紧裹健儿身上;

丰满的胸脯、宽阔的肩膀,

幼嫩的眉梢、好奇的目光----

前方炮声隆隆,枪响不断,

咱们的伙伴奔驰在那个战场,

是负伤、是牺牲,还是安然无恙?

沉重的脚印留在漫长的沙滩上。。。。。。

你在回忆,

你在猜想,

你在悲伤,

你在失望。

这纯真的友谊化于生露,

流进了我的心房。

顽皮的笑脸、真诚的情感,

一幕幕影像使我永久难忘。

西瓜熟了三遍,

壮士酷杀三年,

硝烟中我在快速奔袭,

枪弹下我的热血流淌。

刚安宁的河山又在颤抖,

未痊愈的伤口又要重创。{云南大理赞美诗}.

3{云南大理赞美诗}.

啊,远方的伙伴,

请谅解吧!

你的朋友何不想同游东海?

然而,却先要让血染的丛林

蓬勃兴旺。

第四章乡情

黄河旁,

一座丰裕的村庄,

低矮的茅屋变成了楼房。

白棉似雪、遍地金黄,

父老姐妹喜气洋洋;

再不是“瓜干烩菜汤”,

存折上“大杠”后面已经五个铃铛。

路灯下你欲睡又醒,

一桩心事使你吃饭不香:

“假若他从前线回来,

村里又添根标直的白杨”。

你在等待,

你在苦想,

你在迎接,

你在惊慌。

这感人的乡情似蜂吐蜜,

滴进了我的心房。

破旧的庙宇、古老的学堂,

是我童年度过的地方。

金谷流了三秋,

界山炸了九层。

战场上我给伤员包扎,

陵园里我为烈士送葬。

饥鬼们仍在蠢蠢欲动,

何况魔兽又赐予它几勺杂粮。

啊,远方的故乡,

请谅解吧!

4

您养育的孩儿何不想归乡致富?

然而,却先要消灭干净这

吃人的豺狼!

5

篇二:《贺迎兵介绍、诗歌》

贺迎兵:1东莞知名教师。全国较有影响力的“诗意教育”研究者、《东莞时报》东莞阳光网、时间网、专栏作者。曾获教育部论文一等奖、录像课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师德征文一等奖。出版《诗意教育手稿》《作文魔法书》《中考作文解密》等五部教育专著。2011年中考,贺老师的“诗意教育实验班”创造“包揽东莞市中考状元、探花”等奇迹。被称为“东莞教育神话”“不可逾越的标杆”。

大理,早晨

把第一页汉字的幽香

植入滇西北的空气

港口,这个温润的清晨

在眼睛和文字的交合中

缓缓盛开

我的思维因而怀孕了

在窗外熏衣草的紫色香气中

晨曦细碎着脚步,猛地

拨开紧闭的窗帘

冲了进来

把明亮一下子

挂满了每一个角落

此刻,我是个孩子

细数着伟人的脚印

在铁青的苍山和蔚蓝的洱海间奔跑

过往风一般从耳旁飞驰

而前方,只有阳光

今夜,我

今夜,我的心在大理

在这忧伤的雨声中

我始终无法睡去

洞经古乐的吟唱,敲打着

我心底每一根最柔弱的弦

沉溺于大理雨中的牵手

沉溺于大理的天空下那湛蓝的梦与吻

沉溺于大理的石路上那纯净的香与笑

就让我在这静谧的午夜

做个任性的孩子吧

请摘取我眼角固执的皱纹

消去那囚禁在岁月中的痕迹

今夜,我的心在大理

我看不见时间拥挤的脚步

我听不见俗世凌乱的声响

我没有角色,只有自己

我没有思想,只想你

L,告诉我,大理有多远?

用一秒一秒去计算煎熬的脉搏

再用十年的时间去延伸每一秒

这样的距离算不算远?

L,告诉我,现实和梦想有多远?

用一滴一滴的眼泪去丈量思念

再用大海的容量去承受每一滴泪

这样的时间算不算远?

可爱的,请告诉我

翅膀和飞翔的距离有多远?

用一次一次的受伤去雕琢翅膀

再用九万里的云层去要挟每一次飞翔

这样的高度算不算远?

请告诉我,这些都不远

一瞬即是百年

水滴亦能石穿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只要心在,一切都不算远

写一首诗,送给可爱的你

这是一个诗歌教育计划,师生在诗歌中达到心灵的交流与润泽。雁儿在林梢

——给林银

阳光在山巅写下喜悦

露水在草尖写下喜悦

孩子们用脚步在球场写下喜悦

而你,静默教室一角

用微笑羞怯地写下喜悦

林—银—,圆润的鼻音

在口腔优雅地转两个身

吐出来就一定粲如春花吧

这是一片安静的森林

这是一片诗意而倔强的白桦林

这是你的森林,你就是林中

银白色的云朵,林——银

在森林的黄昏掠过的雁儿

即使曲终人散

林银同学回复

躲在世界的暗角

窥视

生命中匆匆往来的行人

看野花盛开的姿势

以及,凋谢的倩影

看演出华丽的序幕

以及,落寞的散场

阳光透过叶缝

惬意地,洒下碎影

一如我斑驳的记忆

支离破碎

而露珠坠挂在荷叶上

晶莹剔透

洗涤着黑色

以及,心中的彷徨

驱除了寥落

以及,眼中的惊慌然后,湮没在晨光中

让生命净化让哀愁沉淀让灵魂澄澈

总用一只牧笛在风中悠扬,属于我的夜曲——即使曲终人散

篇三:《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

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

发表时间:2012-07-28内容来源:《神州苗族网》收集整理在这里输入250x250px的广告●

华慧娟

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文化意义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要今天在云南北部山区生活的大花苗仍

然完好地保留着基督教仪式和文化,基督教赞美诗作为基督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滇北苗族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启蒙与教育作用。特别是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及其

他一些外籍传教士在滇、黔边界的石门坎建立起了苗族最早的传教地,之后基督教迅速在

滇北的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由柏格里等传教士首创,以改编的拉丁

字母为注音的“波拉德苗文”也称老苗文)和音乐记谱法至今仍在川、黔的苗族(滇、中

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滇北苗

族的音乐文化生活。波拉德苗文”记谱法关键词基督教赞美诗;滇北苗族;柏格理;

“摘引言基督教音乐是西方艺术音乐的源头和精髓,“音乐只有在服务于教会的意图时才被

考虑,因此基督教崇拜中的音乐主题与目的只有一个,而且一直如此:[1](P29)

荣耀上帝与启迪人类。”赞美诗(Hymn)是基督教礼拜仪式中最古老的赞美上帝的歌

曲,作为文学的含义赞美诗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的史诗中,而基督教赞美诗则是从中世

纪早期的安布罗斯圣咏(AmbroseChant)和格里高利圣咏(Gregor

yChant)开始发展的,赞美诗从中世纪开始在基督教仪式中的涵义和内容很广,包

括了各种赞美上帝的歌曲。赞美诗从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其涵义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

化和一定的规范,赞美诗成为新教会众演唱的歌曲,“世纪18初传入英国后,才有了

现在概念的赞美诗。赞美诗以其运用民族的语言、通俗易唱、和声丰满、灵性充盈而有了新

的动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普及到全世界,在各国教堂中扎下根基,得到传扬。”

[2](P29-40)19世纪末基督教赞美诗随外籍传教士进入云南,特别是20世

纪初基督教文化在滇北地区获得了苗族的接受并逐渐发展起来。英国传教士柏格里(Sam

uelPollard,黔边界的1864—1915)及其他一些外籍传教士在滇、

石门坎建立起了苗族最早的传教地,之后基督教迅速在滇北的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中获得了

广泛的传播,特别是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演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滇北苗

族的音乐文化生活。由柏格波拉里等传教士首创,以改编的拉丁字母为注音的“德苗

文”也称老苗文)和音乐记谱法至今仍在川、(滇、黔的苗族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者简

介:华慧娟(1981~,女,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7届硕士毕业生。)收

稿日期:2007-05-3081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7年

第3期一、基督教文化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据考证,基督宗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在唐朝景教”它实际,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当时被称为“上是被古代基督教

正统教会贬斥为异端的教派“聂斯脱利派”。基督教何时传入我国云南境内的现在也暂马可?

波罗游记》的第时没有可靠的资料依据,只在《一一七章哈刺章州(即云南省)中提到:

“??抵一主城,是为国都,名称押赤(即昆明)。??人有数种,有回[3]教徒、偶

像教徒及若干聂斯脱里派之基督教徒。”(P284)而实际上,元朝确实有基督教的记载,

当时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来就传入中国的景教(即聂斯脱利派),一个是到元朝时期

才从罗马传入中国的天主教,当时都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在今云南大理崇圣寺。130

0年(至大四年)和昆明邛筑寺1316年(延佑三年)的圣旨碑上

均有“也里可温”可温”和“字样,这说明基督宗教传入云南的时间大概是在元朝。自此,

基督教开始逐渐在云南有详细传播的记载,到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中国与欧洲各

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后,基督教迅速在中国发展壮大,先在中国沿海和中原一带立

足,逐渐向各偏远的省份传播,基督教真正在云南有规模、有组织的传播是从19世纪

下半叶开始的。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基督宗教两大分支天主教和新教陆续从云南

境外和中原地区入滇,早期主要在云南大城市传播,因为收效甚微,转而在一些中小型规

模的县城布道,但信教人数的增长仍比较缓滇东北的昭慢,直到19世纪末,在滇西北

部的大理、通等地属新教的英国卫理会分支的传教事业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汉文化的影响,

在这些县城的传教活动仍未打开局面,直到1904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和台慕廉(F

rankDymond)在昭通城周围苗族的一支大花苗中才打开了传教的局面,基督教

文化迅速在大花苗中传播起来,苗族信教人数迅速增长很快超过了汉族信教人数。在接受基

督教信仰的同时,苗族已有的文化也在发生改变,到21世纪的今天,基督教传入滇北

苗族地区已经100年的时间,滇北地区的苗族大部分已经基督教化,在音乐方面,完

全接受并继续传唱传教士所传的西方基督教赞美诗,而且在最近几年里苗族自己开始整理、

创作一些不同风格的基督教赞美诗,甚至在最近几年里,基督教文化还在一些偏远的苗族

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笔者不得不惊异:是什么原因使得100多年前滇北的苗族群众很

快接受了基督教文化?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苗族是我国最古老、人数最{云南大理赞美诗}.

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不断的迁徙分布越来越广、支系繁杂。本文

要论述的是分布在云南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苗族,他们在基督教文化进入以前处于原始而蒙昧

的状态,很少与外界接触,也不与汉族来往,解放前长期过着受奴役和压制的生活。直到

20世纪初外籍传教士把基督教文化带到了滇北的苗族地区,并很快被滇北的苗族接受。

滇北苗族历经外籍传教士长达半个世纪的基督教化,又历经了半个世纪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各

种政治风波的影响却仍然获得了复兴,这对滇北苗族的生活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进入云

南的苗族按语言来分属苗语三大方言之,川滇黔一的“西部方言”[4]又可以分

为两种次方言:“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和“。操“川滇黔次方言”的苗白、红、青等{云南大理赞美诗}.

族从服饰上看,是“苗”“苗”“苗”苗族支系,主要居住在滇南的红河、

文山一带,在滇东北的昭蒙(通地区也有分布,这部分苗族

自称为“”mong、滇的阿或meng)。操“东北次方言”苗族

均自称“蒙”(白苗”大花苗”和“两个支“阿卯”AHmau),大致分为

“系,语言较为统一,主要聚居地为滇北地区武定、宣威、会泽和贵州境内的威宁、普定

等县,滇中昆明市北部的禄劝、富民、寻甸等县。由于苗族漫长的迁徙过程和广泛的分布范

围,使苗语的方言差异性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通话。苗族的文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没

有统一的苗文,只在一些个别历史时期和地区创制小范围的苗文,但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全

面的普及。滇北苗族主要是为躲避战乱和逃荒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大批迁徙入滇,苗族先民

以稻作农耕为主,并不断向南方各地的山区迁徙,后来变成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云

南在川、黔的苗族进入之前已经有很多迁徙的少数民族如彝族、傈僳族、傣族、侗族等及汉

族都占领了肥沃的可耕作的坝子,而苗族自古颠沛流离,已经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的民族

心理,只好聚居于远处的山头。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山居环境下,苗族人的生产方式由平原

农耕转向了山区农作物种植,并且辅以狩猎、采集和纺织,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主,经济

发展较为缓慢。在基督教文化传入滇北苗族地区之前,苗族人几乎都是佃农,为管辖地的

土司或土目交租纳赋,物质生活状况远不如汉族,甚至不如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

20世纪初来云南传教的英籍传教士王树德(WilliamH.Hudspeth)在

《石门坎与花苗》一书的开头是这样记录当时苗族的生活状况:“在今天的云南东北部和

贵州西北部这一块方圆之地,大约生活着五万花苗人,他们也是这本书所重点关联到的。

所有这些人都在从事农业,种植他们自己所需的食物;日常饭食由蒸煮过的小麦、包谷、

燕麦、小米或荞麦、蔬菜组成,经常是一个月连顿肉都吃不上。苗族人制熟的包谷味道有时

就像是蒸木屑。春天相关作物成熟收获前的几个礼拜最为困难,马铃薯就成为大多数人的主

食。通常他们尚有余力向汉族人购买成块盐巴,就餐时敲一点放入其中,偶尔仅此也会变

成一种奢侈;有时盐巴变得如此缺乏,侥幸能够买到它的人亦只是像西方儿童舔大麦棒糖

一样舔食[5](P391)它。”由于苗族是后来进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且迁往深山

的山头上居住,他们从民族心理上与其他少数民族不一样,很少与外界接触,不擅于与汉

族打交道,特别是滇东北次方言区的苗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受到彝族土目①的残酷统

治,甚至还几乎丧失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与权利,带有农奴制的领主经济特点。在这样的

生存与社会环境下,在接受基督教文化之前滇82基督教赞美诗在滇北苗族地区的传播、

演变与文化意义北苗族的文化生活就已经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化方面,滇

北苗族仍然保留一些苗族的巫术、古歌和传统节日,其中所信仰的巫术主要是原始的交通鬼

神、对祖先的崇拜和原始图腾崇拜,并且主要以小规模的家庭或个人进行祭祀活动。传唱的

古歌主要是一些讲述迁徙历史的苗族古歌,苗族传(跳、芦统节日“踩花山”

又名“花山节”又有“花坡”“笙会”称呼),是基督教文化传入滇北前苗族最

盛等大的交游性节日,以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为主要内容,苗族的文化传统得以在这些节日中

传承下去。但是有一些文化现象却是愚昧而落后的:迷信鬼神,不惜宿寨家产宰杀牲口祭祀,甚至在村寨里设立公开的“房”青年男女集聚的房子)。滇北苗

族最大的社会陋(习是酗酒,无论是重大的节庆还是一般的亲朋往来都要无节制的喝酒,就

是再穷的苗家也要酿酒或是买酒喝,很多家庭都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当然,滇北苗族总

体的社会风气比当时周围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要好得多,比如当时汉族和一些有钱的彝族

地区盛行抽大烟,社会风气恶劣,而苗族人很少有人吸食鸦片。苗族人也继承了很多本民

族的优良传统,比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古朴民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欧

洲列强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大门,大量传教士涌入中国内地传教,先在我国沿海和中原一带

的大城市立足,之后慢慢向偏远的省份传播,到19世纪后半叶开始向云南拓展。19

世纪后半叶,最先进入云南的传教士是英国内地会的麦嘉底(JohnM’Cart

hy)时间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从上海顺长江而上由四川进入云南,

虽然没有进行传教活动,但是已经为随后的传教开辟了道路,[6]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

的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纷纷进入云南组织传教活动。在这些入滇的传教活动中以柏

格理的传教波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柏格理头几年的传教活动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

无论是在云南最大的城市昆明还是滇北的昭通城,传教活动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汉文化的强烈

抵制,以至于传教士们的传教方式几乎都是在热闹的集市当的上,先敲响“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