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范文
导航

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2020-12

第一篇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赏析》第二篇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云南少数民族分布》

民族,人口数(人),主要聚居地,所属语系

彝族,479万,遍布云南各州市,藏缅语族,彝语支

白族,181万,大理州,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

哈尼族,149万,红河州和普洱市,藏缅语族,彝语支

傣族,119万,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侗台语族(汉藏语系)

壮族,118万,文山州,侗台语族

苗族,107万,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苗瑶语族(汉藏语系,有争议)

回族,72万,分布全省,通用汉语

傈僳族,64万,怒江州、丽江市和迪庆州,藏缅语族

拉祜族,46万,普洱市和临沧市,藏缅语族

佤族,41万,临沧市和普洱市,孟高棉语族(南亚语系)

纳西族,33万,丽江市和迪庆州,藏缅语族

瑶族,21万,红河州和文山州,苗瑶语族

藏族,16万,迪庆州和丽江市,藏缅语族

景颇族,14万,德宏州,藏缅语族

布朗族,10万,西双版纳州,孟高棉语族

布依族,8.7万,曲靖市东部,侗台语族

阿昌族,5.3万,德宏州,藏缅语族

普米族,4.6万,丽江市和怒江州,藏缅语族

蒙古族,3.4万,玉溪市通海县,蒙古语族(阿尔泰语系)

怒族,3.0万,怒江州,侗台语族

基诺族,2.7万,西双版纳州,藏缅语族,彝语支

德昂族,2.1万,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乡和临沧市镇康县军弄乡,孟高棉语族

水族,1.9万,曲靖市东部,侗台语族

满族,1.3万,昆明市、曲靖市和玉溪市等地有少量分布,通用汉语

独龙族,7426,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流域,藏缅语族

云南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1个民族,其中人口5000以上并有固定分布范围的有26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云南各民族的立体分布非常明显:其中有10个民族住在河谷平坝:回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和水族,共计450万人口;住在低山地区的有彝族、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和基诺族,共有500万人口;住在高寒山区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人口共计400万。

第三篇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

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

哈尼族现约有人口142.5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长街宴——哈尼村寨的“AA制”

每当农历二月的“祭龙”,哈尼族称为“昂玛突”,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届时,每个寨子的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饭桌抬到自己寨子的中心,排成犹如长蛇阵一般的宴席,全村男女老幼围坐这长长的宴席,互相请吃,互相祝福。长街宴具有数百年的历史,集中地体现出依托于梯田农业的哈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壮族

云南的壮族约有114.4万人,其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壮族服饰,很能表现壮民族的审美特性。男子多穿自织青布对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以青蓝帕缠头;壮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丝线绣上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十分艳丽。花街与“红绳示爱”——壮族的婚姻

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歌会,来自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涌向歌街,相互对歌,寻觅配偶。居住在云南河口一带的壮族青年还用连姻绳的方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到女方家迎亲,进门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的“连姻绳”与挡在门口的桌子桌脚上新娘的“连姻绳”系在一起。以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

傣族,现约有114.21万人,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

月光下的凤尾竹——从“串姑娘”到“拴线礼”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傣族青年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反对。

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拴线”仪式一般在女方家的竹楼举行。

•苗族

苗族,在云南约有104.35万人。主要分布于滇东、滇南地区。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除了酷爱音乐外,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苗族女子爱戴银饰,银项圈、银手镯和银发夹„„琳琅满目。因为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

芦笙——苗族的“铜管乐”

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酷爱跳芦笙舞。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而成。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管弦乐队,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都要吹奏芦笙。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你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入夜,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

•回族

回族,在云南约有64.32万人。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清真寺——回族集会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清真寺是云南回族进行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云南的清真寺从布局上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分散;二是数量多;三是其规模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云南的旧式清真寺建筑,既保存了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又有当地其他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还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建筑特点。

•傈僳族

傈僳族约有60.98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手不离弩弓,是傈僳族汉子勇武勤劳的写照。勤劳的傈僳妇女大多身穿麻布长裙,耳戴铜环串,头上以珊瑚为饰,胸前配有用玛瑙、海贝和银币串成的胸饰。

感情深一口闷——傈僳族的“同心酒”

傈僳族男女老少都有饮酒的习惯。在饮酒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喝“同心酒”了。喝“同心酒”,即两人各用一只手,共端一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头碰头,两张嘴一同张口饮酒。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姐妹邀你同他喝“同心酒‘时,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情。

•拉祜族

拉祜族约有44.76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全靠民间口耳相传,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长达数千行,内容涉及拉祜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堪称拉诂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蕴含历史的拉祜族服饰

至今在拉祜族女子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女子喜欢缠1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还嵌上雪亮的银泡。

•佤族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现约有38.3万余人。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

甩发舞——佤族女性美的张扬

甩发舞是佤族女子显示自己美丽和象征她们已经长大、成熟的舞蹈,纯属女性舞蹈。

佤族女子以长发为美。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舞蹈。

对对舞伴手拉手转环,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纳西族

纳西族约有29.55万人。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而他们的音乐更使人想起13世纪忽必烈南征时那悠远的岁月„„

东巴文——世界上唯一沿用的象形文字

东巴,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他们书写的经文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东巴文”。这是一种似图画记事、交流的文字,亦称为“纳西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一千多个。

在古代尼罗河畔及中美洲创造的象形文字,早已被大沙漠或原始森林吞蚀的今天,纳西族社会的东巴们还在用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读写,难怪人们惊叹这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

“走婚”——“母系王国”的婚俗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盛行着一种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

以走访为特征的“阿夏”是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男女双方相爱或有了同居的意愿之后,每到夜晚,男到女家夜宿;次晨离开,再回到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

摩梭人的婚姻关系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分手之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去结交新的阿夏。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瑶族

云南省瑶族约有19.06万人。主要分布于滇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瑶族信仰“盘瓠神”。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度戒”与“牛达”——瑶族男女的“成年礼”

云南瑶族男子到16岁,都要举行“度戒”仪式。届时,在村旁搭一座高约1丈的“云台”。受戒者端坐其上,在度师诵经求神之后,便由云台上翻滚而下,跌入藤网。翻云台的涵义与“拟死再生”是很相近的。

瑶族女子长到15岁,便选个日子,由她的女友帮她拔去眉毛,再换掉花帽改包头帕,就算举行了女子成年仪式“牛达”。“•景颇族

景颇族约有13.02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600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数家谱”——景颇族的婚恋习俗

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时,要先与对方“数家谱”。如果不是同姓和同氏族的人,才能考虑恋爱关系。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仪式。新娘进院时,要

举行过草桥仪式,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当晚,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喝酒、吃饭,大家又唱又跳,往往要欢娱至第二天黎明。

•藏族

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后裔,现约有12.84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信奉藏传佛教。青稞是藏民族的主食,酥油茶则让人永世不忘,而欢乐的弦子,庄重的锅庄,更让人领略到藏族的能歌善舞。

转经——神秘的宗教朝觐之旅

梅里雪山在藏族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迪庆高原落满积雪的弯弯山道上,每时都有香客们手摇经轮,以磕长头的叩拜方式,千里迢迢地走在朝拜梅里雪山的路上。

玛尼堆即祈祷石,既是藏传佛教中的祈祷法物,也是藏民房外常见的转经场所。藏民们经过玛尼堆时,往往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几圈,口念六字真言,顺便放上一块石头或拴一面经幡,以表达内心的虔敬和祈愿。走进迪庆高原,玛尼堆和那耀眼的经幡,构成香格里拉独有的又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

•布朗族

布朗族现约有9.04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响较大。布朗族的竹楼和傣族的相仿,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烟和嚼烟,布朗人还好喝一种经过发酵的酸茶„„

举行两次婚礼——独特的布朗族婚俗

布朗族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头次简单,第二次隆重。

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以后举行。这次婚礼之后,妻子仍住娘家,丈夫只是晚上才来住宿。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三年后,就可以举行第二次婚礼。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届时,新娘要在众多送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在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后,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至此,布朗族的两次婚礼这才结束。

•布依族

云南的布依族约有5.47万人,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罗平布依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但有独立的民族语言。布依族古称“僚”。大约在宋朝时期,罗平的布依族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祖先是从贵州、广西相继迁来的。

五色花饭——彩泉漂染的绿色食品

布依族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到次年三月三歌会时,从山上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并从中提取出红、黄、蓝等五种颜色,并将五种色汁分别掺进糯米后,再拿到多依河边淘洗后蒸熟,五色花饭便做好了。„„

五色花饭的妙处,不仅在吃的美味,更在于那制作过程中的诗意:一湾碧水随着布依少女的欢笑声被染成了五彩的颜色„„•阿昌族

阿昌族约有3.3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潞西、梁河等县。阿昌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善酿

第四篇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指导教师:胡晓东、谢贤健、卢小丽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组员:程科文、潘强、陈家源、曾永奎、刘光余

刘超群、杨远利、王露坪、石兰英

班级:地资系2009级4班

专业:地理教育

姓名:潘强

学号:20091503024

时间:2011.11.7--2011.11.18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2011年11月7日——18日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装概况:

代表民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受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类型、历史源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生活在高原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厚重,没有季节的显著区别。滇南河谷湿热地区少数民族服饰质地轻薄,款式短窄。内地平坝区受汉族影响较大,服饰简约实用。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主要用棉麻布、丝绸、皮毛、火草、树皮纤维布等多种材料制成。服饰类型有袍服、长衣、贯头衣、上衣、坎肩、披毡、斗篷、裤子、长裙、短裙等多种,装饰风格多姿多彩。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重视装饰,衣裤、帔、腰带、饰物上分别装饰有条纹、几何纹、草木纹、云状纹、羽状纹、鸟状纹等各种纹样。乐舞人的装束尤其花哨,有的周身图案密布,发展至今许多少数民族仍保存着先民的服饰传统。妇女服饰常集蜡染、挑花、刺绣、镶补等多种技法于一身,还要缝缀贝珠、银片、银泡等各种食物,工艺尤为精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中,银饰的点缀十分突出。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人们普遍认为银饰以多为美,并且认为银饰具有某种去灾除病的作用。西南少数民族的银饰品工艺十分有特点,银泡、银项圈、银锁、银镯等配饰的制作水平颇高。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如傣族,怒族,傈僳族等。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

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

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

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

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

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

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占傣族、普独民

傣族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

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

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

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

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

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

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彝族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

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

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云南,少数民族,不穿上衣

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

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

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

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

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

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

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

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

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

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

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

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

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

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

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

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

“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

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

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

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

“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

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

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

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

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

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

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

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

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

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

灵手巧的标志。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

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

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

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

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