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范文
导航

写扬州的散文

2020-12

篇一:《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2)》

烟花三月下扬州

王稻

西湖行

囿居在这个弹丸小城,光阴日复一日地消磨在生活的琐碎里,难免会生出逼仄的情绪。又到草长莺飞之季,同事在一起思忖着利用周末时间到哪里去放飞一下心情,于是在商讨中定了杭州,周五定夺下来,周六清晨便打起背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就是人间天堂。据载,杭州在周朝以前属扬州之域,同时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大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遗址,还有著名高校浙江大学,它的美景美名早已享誉海外,所以在阳春三月带着一份憧憬去邂逅这样一座城市,是有着孟浩然“烟火三月下扬州”般的洒脱的。

到达杭州正是午饭时间,大伙一起品尝了杭州特色菜“西湖醋鱼”,真的是鲜美异常,回味无穷呢。饭后去游西湖,西湖做为杭州的标致性景点当属首游之选。车子从浙大豫园校区绕行,停到距西湖不远的停车场内,大伙下车步行一段去西湖,也就十多分钟的路程,不过路况不好,到处是施工人员和材料。导游告诉我们,现在西湖一带均在修路,是为了迎接九月份习主席率二十国集团首脑在此召开“G20峰会”做准备,到那个时侯,这个城市整个都是焕然一新美不胜收的。中国做为主席国将又一次聚焦全世界的目光,相信我们大国的风范及气魄也会又一次让世人瞩目,这个美丽的城市也一定会引起国际性的关注和景仰。当然有许多重大的国际要事及决策都将在这美

丽的西子湖畔达成。想想所有这些即将发生的事情都让人心情激动热血沸腾呢。

微风徐徐,阳光分外明媚,坐在游船上,目光所极处,一湖碧波茫茫,船只往来,岸上柳丝垂绿,游人如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这首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在800多年前抒怀的是一种忧国之思,只是今天,此诗后两句被我调皮地发到微信上配上图景来调侃此游之乐了。这般的断章取义是因我把杭州西湖与庐山西海相比,直把西湖比做家乡边的西海了。只是西湖边遗迹太多,历史太过于厚重,在我眼中这一湖水也附带了许多色彩,美当然是美的,倒自认为不如庐山西海的水碧透清亮。若用女子来形容,西海是一个刚长成的清丽的小姑娘,西湖则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女子。一个用来赏,一个用来读的。心知这一种认知及对文化的扭曲有悖历史,不过也纯属于个人的观点,如这水中的波光一样一闪即过了。

西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是杭州的一颗明珠,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也是热闹非凡的。想起余秋雨先生写过的《西湖梦》,说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此时此地我似乎有贴切的认同感。

我们在导游的指引处看到湖岸的“楼外楼”,就是这一栋普通又非凡的小楼这一百多年来也记录了许多的故事和变迁,接待了许多名人佳士,它伫立在西湖边上,与西湖相互添彩。还有那在阳光下闪着金字的岳王庙,透过这些似乎还能追溯那些远去的历史,自古以来,

英雄身上的民族气节与凛然大义是耸立千年不倒的。

坐在船上一边观赏美景,一边听导游讲断桥残雪景的典故、长桥梁祝情的传说,还有苏小小与阮郎,许仙与白娘子。这里是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发源地,其中的苏小小墓,雷峰塔,总是游客满满,多少人在这西湖边上抛诗洒泪,一颗心早被融进西湖中百转千回了。一个青楼女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活着,还有着不算轻的份量,究其原因是另一种价值或是精神的份量使然吧,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里的一种存在现象。而白娘子这个亦仙亦妖的女人倒受到了无数人的厚爱,直走进了人们的精神,也成了中华文化中另一抹不同的色彩。所有这些都给西湖增加了那么多的神秘和亮色,如此怎能叫人不爱它?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一时间脑海中跳出了许多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而面对西湖边那些高楼耸立,群塔入云的现代化建筑,我在想象着白居易与苏东坡当年在此为官、生活的场景。这两位文学大师在此地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为西湖的美名传扬作了宣传呢,那些佳作也都是中华诗库中的瑰宝。难得的是两位大师不光是可以泛舟湖上,饮酒作诗的,在那时为官时也是万民景仰的好官。他们为这一方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大事实事,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这个地方的经济、民生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应该成为现在所有官员学习的榜样,成为中国官员的楷模。

也许是描写这个人间天堂的文章太多,诗作太盛,我想在腹中酝

酿一些字句算做游记观感,却语乏词穷。也许是西湖太美了,而底蕴又太沉了,我又太肤浅,只觉得无从下笔落墨。望着远山近水,吹着悠悠清风,让古今的故事和场景在脑海中错乱交织。因为时间的仓促,我们不能去到每个景点,心中不免是有遗憾的,不过想想这样也好,越是美好的东西越要存放在心里不要轻易去达到,反倒留有一番意味在心头。我在想今晚会不会做一个有关西湖的梦呢?梦到与寄情山水的文人雅士同行,在这块灵秀之地上留下一篇断章或几行散句?如此也算此行圆满,甚好不过了……

西塘印象

西塘,一个有着诗意名字的地方,是我们此行的又一站。坐了几百分钟的车程去看它,也足够生出几百种想象了。不过,因晕车,我思绪空白,只是沉沉地闭着眼,企盼西塘的风能吹走我行程的疲倦。

导游说西塘不过是中间一座桥,两边两条街,非常简单。也许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是这种看法,在外地游客眼里一定是另外的风景。我想大凡有点名气的地方总会是有点特色的,当然也不乏有“起哄”的成份在内,因为现在太多人爱追捧了。

走进西塘,一排排的古建筑映入眼帘,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一幢幢错落有致却整齐统一,屋檐廊畔挂满了红灯笼,显得古朴又喜庆。

这些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建筑群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确实是不易的,难怪会被联合国授予“历史文化保护杰出成就奖”呢。尽管大多房屋都做了临街的店面或是家庭旅馆,但房屋的外观和整体的结构都没有改变,木板门,格子窗,深浅不一的弄堂与河上的石拱桥相互连接,从哪个地方走都能走到小镇的另一个地方。这些历经沧桑的房屋老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块建筑史上的纪念碑,处处无不彰显着前人工匠的超群智慧。

一条不算太宽的小河蜿蜒在其中,河水的颜色竟是污浊的黄绿色,呈现出受污染严重的病态之色,这不免让我心生忧虑与失望。河里纵横泊着的乌篷船有着一种古旧的美,河里有咿呀的橹声,让人想起这是否就是鲁迅笔下的故乡,是先生小时候去看社戏坐的船?时间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入到了经年前。行走在这样古老的江南水乡,一种雅致的韵味蓦然散开,这里的青石板路,石拱小桥,每条弄堂巷陌,还有那些扯着竹竿晾晒衣服的家庭主妇,都有着闲适的况味。我们与许多游客一起行走在这一幅水墨江南图中,来来往往的脚步,也都随着时光慢了下来,变得安详又从容,随意的行走换来精神上的放松。这里虽然各色小店应有尽有,繁华又热闹,但没有那种重金属元素的商业气息,没有叫卖和嘈杂,呈现的是一幅兴盛又祥和的市井图。

走马观花地看了几处私宅,西园、醉园、种福堂等,都是曾经的大户人家的住宅,里面的结构精致、布局合理,在当时应该算是豪华的了。其中的西园据说是一个富商的花园,面积不是太大,但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俱全,还有假山侧的一棵高大松树,风来有声,遂谓侧

篇二:《肖复兴散文《史可法的扬州》阅读》

肖复兴散文《史可法的扬州》阅读

史可法的扬州

肖复兴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日:“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入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有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禾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项),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摘自《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删节)

1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引用全祖望的《梅花岭记》片段,生动再现了史可法的牺牲场景.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解释了向往扬州的原因。

B.之所以写出前两次游览史可法祠堂时游人稀少,是为了与下文第三次来游览史可法祠堂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C.史可法祠堂里两副对联,都富有诗情画意,巧用比兴与对仗,用明月象征史可法,含蓄地赞美了史可法对扬州城的热爱。

D.国家大剧院演出《桃花扇》,史可法的唱词体现了英勇无畏和誓死抗敌的精神,史可法也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

E.这篇文章,写了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1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13.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1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11

.选A

项3

分,选D

项2

分,C

项1

分。选B

项、E

项不给分。

解析】D{写扬州的散文}.

错“他已成为各种艺术所刻画的形象”处,以偏概全。C

项错“都富有诗情画意”,与对联的庄严与崇敬不符;“含蓄地赞美了史可法对扬州城的热爱”,不妥当。B

项,第三次游览,并没有提及游人多少,所以说形成鲜明对比不妥当。E

篇三:《散文阅读两篇》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又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没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山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蜓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可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

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得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到现在还记得“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错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1936年版《你我》,有删节){写扬州的散文}.

注: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6岁后随家迁居扬州,于此生活13年之久,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与少年。

1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有何作用?(6分)

2.作者写风景平山堂,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诗句“山色有无中”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开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

4.这篇文章写了扬州夏日的哪些方面的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一句中“瘦”字是什么意思?(2分)

(2)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4分){写扬州的散文}.

6、说说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7.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是如何营构语言之美的。(6分)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行文从古代谈起,点染了扬州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联想诸多。开头一段先扬后抑,自然点题——扬州的夏日。

B.写扬州的夏日,又离不开水,水把扬州的历史故事、风物人情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文章说到扬州的交通,主要介绍船,由此突出扬州水多、船多的特点,其间,多次提到“洋唱片”“洋划子”,可见西洋文化对扬州影响不小,甚至左右了作者的思想。

D.文中写人坐在船上,让人“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可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日扬州如诗如画的美景,赞美之情不觉溢于言表。

E.和《荷塘月色》一样,本文主体部分主要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和比喻、通感的手法。

二、阅读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

1、如果把题目中的“荷韵”改为“荷花”好不好?为什么?

2、概括选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1-7节)

3、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功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4、阅读选文3-13节,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种荷)—()—()—(祝荷)

5、阅读第8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荷花的外形之美(16字以内)和内在气质(12字以内)

外形之美:

内在气质:{写扬州的散文}.

6、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季荷”又怎样的特点?

7.作者为什么说“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6分)

8.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他为什么对“季荷”充满特殊的情感呢?(6分)

9.文章结尾处说“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寓意(8分)

阅读题答案

1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有何作用?(6分)

16.第二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作用:①北方与南方对比,突出了南方多水的特点;(2分)②引出扬州的夏日与水道,写沿河的风景、河中的船,以及河傍的茶馆(承上启下,引出夏日扬州沿河风景、河中船只及河傍茶馆等内容)(2分)。

2.作者写风景平山堂,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诗句“山色有无中”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特点:淡远、闲寂(高远、闲淡);(2分)引用诗句既突出平山堂景色的特点,又使文章内容显得更丰富、典雅(有文采),突出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积淀)。(3分)

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开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

文章开头,先扬一笔,许多人称道扬州是个美丽的地方;(2)然后抑一笔,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3)继而再扬,总回想着扬州的夏日。(4)抑扬自如,曲折有致,突出了作者对扬州夏日的怀念。

4.这篇文章写了扬州夏日的哪些方面的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1)河流众多,曲折幽静;(2)沿河风景,别有风味;(3)三种游船,各有韵味;

(4)临河茶馆,既多且好。

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一句中“瘦”字是什么意思?(2分)意思是“瘦西湖”名字起的没有新意了,或想高雅却反而名起的很俗气。

(2)文章末尾,作者为什么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4分)扬州的夏日美好、闲适。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夏日感到轻松愉快;在这样美好平和的地方暂时闲散身心,繁忙的一天结束,轻松之余,自然可以想起古人的这句诗了。

6、说说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①对扬州的思念、热恋;②对扬州人文历史、风物人情的赞美;③动荡漂泊生活的一丝苦闷;④追求淡定的人生观(生活情趣)。(写对3点给满分6分)

78.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是如何营构语言之美的。(6分)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①用平白如话、自然流畅的口语。如“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②注重遣词用字的准确贴切。如使用“坐”“站”“撑”。③叠字叠词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加深情感的融入程度。如“一下一下”,不仅表明撑的次数多、稳当,还富有动态美、节奏美。④用比喻,将一人坐船一人撑的情形比喻为一首唐诗一幅画,以实喻虚,生动地揭示游览者的惬意之情和愉悦之感,也形

篇四:《【散文】浅谈“扬州八怪”》

扬州自隋唐以来,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的作品,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绘画艺术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笼囿,以临摹抄照为主流,画坛缺乏生气。这一萎靡之风激起有识之士和英才画家的不满,在扬州便出现了力主创新的大画家石涛。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石涛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扬州一派,稍后,终于孕育出了扬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一致。有人说是八个,也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也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据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八怪是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还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我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探究。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扬州八怪之一,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金农说;画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画繁枝,高西唐画疏枝。(《画梅题记》)但从他存世画梅作品看,并非全是繁枝,也常画疏枝。不论繁简,都有空裹疏香,风雪山林之趣。五十四岁时左眼病盲,仍能画梅,工妙腾于示瞽时,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岁时双目俱瞽,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善诗,著有《巢林诗集》。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们所喜诵。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板桥的方法是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板桥的竹子,就连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都感叹,比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之风度啊。有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山东胶州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

一。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园林小景,多从写生中来,秀雅苍润,自成格局。画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韵胜。亦善于写真,金农、汪士慎诗集开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精刻印,学程邃。亦善诗,有《西唐诗钞》。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扬州八怪之一,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华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风格古雅拙朴,作品有《墨梅图》、《月华图》等。又长于题咏,每画毕,必有题记,一触之感。也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神忏碑》、《国山碑》、《谷朗碑》。写隶书古朴,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篆刻得秦汉法。诗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其书画题跋被辑成有冬心画竹、画梅、画马、自写真、杂画题记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后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使画面十分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寿,菊壮,号瘿瓢,东海布衣等,扬州八怪之一,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为扬州八怪

中全才画家之一。青年时,学习勤奋,因家境因难,便奇居萧寺,书为画,夜无所得蜡,从佛殿光明灯读书其下。善画人物,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出将草书入画的独特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那里,变为破毫秃颖,化联绵不断为时断时续,笔意更加跳荡粗狂,风格更加豪宕奇肆。以这样的狂草笔法入画,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黄慎的人物画,多取神仙故事,对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樵夫渔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绘,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新气息。黄慎的人物册页《赏花仕女图》刻画一美丽女子对花的沉迷。而《山招鹤图》则取材于苏轼《放鹤亭记》,画面右侧立一白鹤,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飞翔之鹤,童子手挽花篮,却自顾嘻嘻而乐。生平梦梦扬州路,来往空空白鹤归(黄慎《题林逋驯鹤图》),黄慎两次寓居扬州,先后17年,十里扬州,成为他一生的依恋。他的人物画最具特色,有《丝纶图》、《群乞图》、《渔父图》等。他的诗被同乡人雷宏收集起来,编为《蛟湖诗抄》。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洲渔父、师莲老人。清代著名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县,后